首页 -> 2006年第3期


沥尽肝胆写春秋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不久,华东人民医学院(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招聘,郑宝琦教授正是外科的考官。
  如果没有郑宝琦的慧眼识人,中国就失去了最好的肝胆外科医生。
  现在,郑宝琦教授又一次把机会给了吴孟超。尽管周围的人很吃惊,郑教授却对吴孟超抱着十分的信任,这让吴孟超很感动。他终究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手术成功了。而且,这是中国首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
  这一天,距离那位外国专家关于中国要赶上世界肝脏外科水平还得二三十年的预言,仅仅过去了四年。
  这一天,也是吴孟超医学生涯的新起点。
  之后,吴孟超发明了“常温下肝门间隙阻断法”。1962年,他将手术刀伸向了在肝脏上的位置最为险要的中肝叶,并成功完成了手术,一举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
  在以后的岁月里,吴孟超不断创新、挑战,首创“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使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已无手术死亡。
  1983年,凭着超人的胆识和智慧,吴孟超成功地为一个年仅4个月的婴儿摘除重达600克的肝脏肿瘤,震惊了世界医学界。
  1997年,率杨甲梅教授等,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减体积”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两种新技术,成功地为一名患有严重肝豆状核变性的9岁患者进行了肝移植。
  1999年,与陈汉教授一起,再次为一术后33年肝癌复发的病人进行肝癌切除术,术后病人健康如常人,是该院存活时间最长的肝癌病人。
  
  记者:您一生做过了太多肝脏外科手术。我猜想,安徽农民陆本海的那个手术,大概是您最难忘的吧?
  吴孟超:陆本海的那个血管瘤啊,18公斤重。我那时候在西安,1975年的时候,他来了,肚子很大,像怀孕一样。我们就把他收进来了,组织全院研究。大家非常重视,一定要把手术做成功。
  
  当陆本海挺着个像十月怀胎的孕妇那样的大肚子,出现在吴孟超面前,让见过无数肝病患者的吴孟超也不免有些吃惊。
  原来,陆本海在八年前就被发现腹部长了个拳头大小的瘤子,医生认为是肝癌,没法治,就对他说:想吃啥好的就吃点吧。但几年过去了,他还活着,只是那个瘤子越长越大了。换了个医院,医生觉得如果是肝癌,病人就活不了这么长,做个穿刺看看吧。不料引起大出血,把医生吓得够呛。好不容易止了血,再没医生敢接这个手术了。
  吴孟超仔细为他做了检查,确认这是一个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切除。
  但要切除这么大的瘤子,谁都觉得把握不大。
  据国外医学文献报道,美国著名的斯隆·凯特林肿瘤研究所在以往的30年中,曾经收治了22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所谓“巨大”,是指肿瘤的直径在4厘米以上。他们对其中的10例做了手术,其中1例瘤体约25厘米,因为太大没有切除。血管瘤在人体内随时都会发生外伤性或自发性破裂,一旦破裂,即使在技术先进的国家,抢救的成功率也很低。
  但是,面对着陆本海痛苦的面容和求生的渴望,吴孟超无法拒绝。
  医院党委也十分重视这个手术,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成立了9个协作组,分别负责指挥、参谋、手术、麻醉、内科、输血、特护、后勤、联络等环节,确保吴孟超的手术成功。
  
  记者:当时在国际上也没有做过这么大的血管瘤切除手术,您有把握吗?
  吴孟超:议论有啊,说你们这么大的肿瘤敢做啊?看热闹的也有啊,但是多数人都支持,院领导出面组织,校领导也很重视,组织了好几个班子,那我当然有信心了。手术从早上八点钟一直做到晚上8点钟。
  记者:整整用了12个小时。
  吴孟超:做成功了,做成功了!非常高兴,校领导就站在边上看,院领导也在场。
  
  1975年2月8日,吴孟超用了整整12个小时,从陆本海的腹部摘下了一个直径63厘米、重达18公斤的血管瘤!
  这个手术,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记录。
  这次在北京,吴孟超的助手告诉记者,2005年,陆本海还与吴孟超有过联系呢。
  从1975年手术那天的再生到现在,陆本海已经整整存活了31年。
  40年来,吴孟超成功实施了3000余例肝脏切除术,手术成功率达98.5%,而陆本海的存活年限已经成为世界之最。
  出神入化的双手
  记者在几年前曾采访过中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他说,外科医生要有一双灵巧的手,他自己就有一双很适合做手术的手:小,灵活,以至许多外国同行都用“三只手”来形容其灵动和灵巧。
  那么,吴孟超有着一双怎样的手呢?
  他的学生说,医生分为几等,第一等是小医生,第二等是主治医生,第三等是大师级的医生,而吴孟超是那种属于魔鬼级的医生。
  这个“魔鬼级”,除了医术的精湛和境界,恐怕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有一双很神奇的手。
  1986年,国际肝炎与肝癌会议在上海召开,日本医学界派来一个摄制组,专门拍摄吴孟超的手术过程。
  他们当然知道这次拍摄的重要意义,摄影师非常尽心尽力,整整工作了一个上午,一个细节也不放过。
  最后,他们终于满意而归。
  可是,吴孟超的学生们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知道,双手的感觉绝不是摄像机能记录下来的:老爷子那手感能印到胶片上吗?大家都在肝下面的小窟窿里做手术,但其中的奥妙绝不相同。不要说日本人,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那手伸进去是如何感觉的!日本人的摄像机就能弄去?
  两年前,记者就曾目睹了吴孟超做手术的过程,他将双手伸进病患的腹中,抬着头,手在里面摸呀摸呀,凭着手感就准确地找到手术部位。这种出神入化的手感,那真的是“魔鬼”才能有的。
  而吴孟超自己却说,他们说得太夸张了,我这双手呀,就是小时候跟父亲去橡胶园割胶练出来的。
  
  记者:大家都说您的手非常神奇,您自己是怎么看的?
  吴孟超:他们都把它神化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我想我做手术呢,主要靠知识,解剖最重要,比如我知道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我可以大胆地用手去分它,假如这里有大血管那就不能做,所以用手去分的时候,人家就看不出来。所以呢,这个手的技巧非常重要,一定要有技巧,至于这个技巧怎么来的?我是学裘教授的,裘教授也是这样做,他也讲技巧,他熟悉解剖。一定要晓得这个解剖,这个地方有什么东西或者这个地方有什么大血管,有什么重要的器官,你要了解清楚。往往有时候出问题就是不知道这个地方有大血管,也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什么重要器官,一剪下去,就出事儿了。所以最要紧的解剖要熟悉。
  
  吴孟超提到的裘教授,就是曾经被德国人誉为“当代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
  二战时期,正在德国留学的裘法祖以出神入化的裘氏刀法,挽救了无数德国人的性命。1945年回国后,裘法祖在同济医学院任教,
  1954年,裘法祖应邀到第二军医大学做兼职教授。
  吴孟超一直把这个时期当成自己最走运的时期,因为在那里,他终于成为他的偶像裘法祖教授的学生。
  
  记者:熟悉裘教授或者听说过他的人都知道“裘式刀法”非常了不得。
  吴孟超:“裘式刀法”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手术做的解剖非常清楚。第二个特点,对器官保护得很好,所有器官,不多损伤一个。有的人打开肚子做别的手术,顺手牵羊把阑尾也切掉了,裘教授不会的。第三个特点,做得快,干净利索。第四个呢,病人恢复得快。这就是他的特点。我是抓紧时间向他学习,他也很愿意教我,所以我手术的方法等等都是“裘式刀法”。他还教了我几句话,作为一个外科医生要“会讲,会做,会写”。什么意思呢?“会讲”就是说你会诊要讲,能够讲出一套,上课堂也会教学,要讲得好,要上国际讲台,那就是要有很多学问才行啊,没有学问你到处乱溜达不行,所以要实实在在地做学问。“会做”,那就是说做一件事情成功一件,做一件事情要做好,特别是外科医生,做一个手术要做得漂亮、成功,病人也恢复得快,这是会做。“会写”呢,就是要不断地做总结。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