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沥尽肝胆写春秋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吴孟超在国际上的“名气”,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外传播的。1979年,他在国际上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生。那年,他随同吴阶平、陈中伟、杨东岳一起到美国旧金山参加第28届国际外科学学术会议,与会的各国代表有2000多人。中国在此之前,由于历史原因,与国外很少有这样的交流活动,国外不了解中国,中国对国际水平了解得也不多。因此,他们的参会,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在大会发言中,肝胆外科方面的发言有三位,前两位是外国医生,第三位就是吴孟超。
  与会的外国专家做梦也想不到,肝胆外科方面会有一匹黑马突然冲杀出来。
  前面发言的两位同行做的肝外科手术加起来是18例,成功率30%左右。而吴孟超一人所做的手术达到了181例,成功率91%。
  一阵“吴旋风”就这样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刮了起来,同行们纷纷向他祝贺,听众连连向他提问,会后回到饭店,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报纸这么写道:“沉默的中国人以东方特有的睿智悄无声息地跨入了国际肝外科手术的领先行列,而令所有曾经忽视了他们的人大大地吃了一惊……”
  吴孟超的论文被大会评为一等奖,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国际外科学会的正式会员。
  我宁可死在手术台上
  1993年,在吴孟超的组织下,一个融实践和临床为一体的专科研究所和专科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拔地而起。在这个大楼里,有现代化的标准实验室,有可同时开展七台手术的手术室,并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医务人员。
  如今,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已经成为中国肝胆外科的一个人才库,他的吴氏军团已经在军内外摘取了数以百计的科研成果。
  1996年1月7日,中央军委授予吴孟超“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在2006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吴孟超的获奖理由中,有一项就是:“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两年前,记者曾经在这座医院里采访了吴孟超院士。头天晚上,他的亲密搭档陈汉教授病逝,令吴孟超心情十分沉重,记者非常担心他能否正常工作。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吴孟超神情平静地进入手术室,一个半小时后,手术结束,他又走向了第二间手术室……
  这一天,像往常的任何一天一样繁忙……
  两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在北京再次见到吴孟超时,又一次为他超人的精力所震撼,以他84岁的高龄,早就应该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了。而他仍然坚持每天做2—3台手术!
  回忆自己从事肝胆外科的一生,吴孟超最感激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前面提到的郑宝琦教授,另一位是他的老师裘法祖先生。
  吴孟超说,从裘法祖身上,除了学习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裘法祖有几句话,不仅他一生都没有忘,还要他的学生也永远记住,这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吴孟超对学生说,这都是你们做医生、做人的基本素质,一定要记住,对病人要负责任,做任何事情都要负责任。
  也许,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吴孟超在耄耋之年依然没有放下手术刀的原因吧。
  
  记者:我听说您现在每天还坚持做两三台手术,曾经有一次,大家都拦着您不让您上手术台了,您反而说宁可死也要死在这个手术台上面。您还说时间已经不多了,要想得深一点,远一点。您所说的深一点、远一点,是什么呢?
  吴孟超:我这个人是实干的,我热爱我的事业,所以我是以医院为家的人。我从早上八点钟上班一直到晚上六七点钟才回去,经常这样子。就是星期六、星期天我也来看看。手术是我的专长,我也热爱我的这个手术。所以呢,有一些病人请我,要找我那我就给他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帮他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不能停下来。现在我年纪大了,要停下来,人马上就衰老了。对我来讲,我觉得我不停地动,不停地干,为党多做一点工作,为人民多做一点工作才会心安理得。为什么?因为我是农民的孩子,穷苦孩子出身,党培养我,国家培养我,才有我今天,我要把我的一切贡献给党。所以哪怕我哪一天的确是做手术做不动了,哪怕就躺在手术台上我也愿意的,我是这样想的。我这样还是乐观的。但是呢,我也想到今后要培养更多的人才,这非常重要。我希望他们年轻人能够多学一点,多写一点文章,多有一点创新的精神,向国外发表,争取我们的国际地位。还有呢,培养更多的名医出来,这样子的话,我们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谢文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