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容闳与晚清官派早期留学生
作者:周 棉
在首批幼童出国的第二年,即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也正式奏请清政府派遣学生赴欧学习。不过,由于次年发生了日本侵略台湾事件而被搁置,但这促使清政府于1874—1875年开展了一次空前的“海防大筹议”,建设海军,御侮自强,已成为当务之急;也表明清廷对“师夷长技”的认识已由机器的购买发展到人才的培养和自行建造舰船阶段。1877年,沈葆桢联合李鸿章一起上奏清政府获得批准,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分别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业务和机械制造工业,每批的学习时间为6年。
1877年3月31日,第一批30名留欧学生,怀着“穷求洋人奥秘”的愿望,为着祖国的自强,驶离福州,向欧洲进发。1882年第二批、1886年第三批、1897年第四批共50余人,分别赴欧洲学习。
赴欧学生年岁较大,都是学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学生,初懂机电、外语、驾驶和海军业务等,到英、法等国后,有具体的学习专业和目标,不必像幼童那样从小学开始。首批赴欧的30人,分别被送入学校、工厂,学习制造、驾驶等。学习驾驶技术的学生均登上舰船实习操练,“周历地中海、大西洋、美利坚、阿非利加、印度各洋,对行军布阵及一切战守之法无不熟练”,“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方伯谦、萨镇冰、严复颇为优异”。学习制造的魏瀚、陈兆翱等皆成绩优秀。此后,各届赴欧学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学生为了学有所成,抱病苦读,甚至客死他乡。
新生事物的成长,总会不时受到暴风雨的袭击。
幼童们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民主意识的提高,引起了留美监督陈兰彬、吴子登等驻美顽固派官僚的不满,吴子登把幼童们剪短发、穿西服、不行三拜九叩之礼,视为大逆不道,上告清廷,说容闳“纵容学生,任其放荡淫佚”,“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当从速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留美学生”。
其时曾国藩已死,李鸿章犹豫了,奕䜣也后退了。因为清廷支持留学的根本目的,乃是培养中体西用的人才,富国强兵,以保证大清体制不变,而并不是认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当他们怀疑留学生们有洋化的危险时,也就毫不留情地同意撤回。于是愚昧透顶的清政府终于下令:从1881年开始,分三批全部撤回。
对此,容闳深感震惊,致书李鸿章,申述详情,请求清政府不要撤回留学生。
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专门为此事致书李鸿章,请他劝说清政府收回成命。
太平洋的风浪格外汹涌,幼童的心境也日益悲凉、复杂,他们披风沐雨,向着东方进发。他们回来了,回到了祖国,回到了他们赴美启程时的上海滩。但是,没有笑脸迎接,没有鲜花欢迎。他们坐上了上海海关道台衙门雇来的独轮车,被一队水兵押往道台后的“求知学院”,一一审查,然后被派往各处,充当翻译等一般工作,月薪不过4两银子。
差不多与留美幼童回国的同时,赴欧学生也陆续回国,其中学习海军业务的留学生,逐渐成为中国海军的中坚。自海军司令丁汝昌以下,主要军官皆为留学英美的留学生。他们是: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兼“镇远”舰舰长林泰曾,“靖远”舰舰长叶祖圭,“经远”舰舰长林永升,“济远”舰舰长方伯谦,“超勇”舰舰长黄建勋,“广甲”舰舰长吴敬荣,“广丙”舰舰长程壁光,“威远”舰舰长林颖启,“康济”舰舰长萨镇冰,“济远”舰大副沈寿昌,“致远”舰大副陈金揆。
抗击外侮,忠勇报国
疾风知劲草,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检验了留学生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幼童们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抗击外侮的新型知识分子。
1884年6月,福建马尾。中法马尾海战。
7名幼童英勇参战,他们是旗舰“扬武”号枪炮官詹天佑、尚容谦、杨兆楠、黄季良、薛有福,以及邝咏仲、吴其藻。其中邝咏仲、杨兆楠、黄季良、薛有福英勇牺牲。上海英商所办《字林西报》报道说:“这次中法海战,约经五小时三刻钟。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学生七人中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动人。他临大敌而毫无畏惧,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上,还能镇定如常,鼓其余勇,由水中救起多人。”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在中法海战一结束,即向美国国务卿佛林休生专门报告了此事,说在此次福州事件中,这些“洋化”学生都充分表现了高度勇敢及爱国心,并照会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希望中国政府重新恢复派遣学生赴美留学。
1894年,黄海,丰岛。
北洋海军正在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进行一场空前的海战。
“济远”舰大副沈寿昌,在危急关头主动登上望台指挥作战,头部中弹,壮烈牺牲。“超勇”舰舰长黄建勋、“扬威”号舰长林履中,都在舰沉落水后拒绝救援,毅然殉海,与舰艇同归于尽。“经远”舰舰长林永升在海战开始时,将龙旗高高悬起,并拆掉了船舱木梯,决意破釜沉舟,与日舰决一死战。船身中弹,最后林永升脑浆迸裂,壮烈殉国。“致远”舰舰长邓世昌与留美学生大副陈金揆指挥官兵击伤日舰多艘,在“致远”舰多处中弹的情况下,陈金揆驾驶该舰奋力冲击敌舰“吉野”号,不幸被敌鱼雷击中,陈、邓与全舰官兵一同遇难。
1895年2月17日,威海卫,刘公岛。
被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用作灵船的北洋海军“康济”号,在拆去了所有舰炮之后,由留英学生萨镇冰驾驶,载着丁汝昌、刘步蟾等人的灵柩,在凄风冷雨中向烟台驶去。几年前还号称世界第四的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以留学英美学生为核心和中坚的中国第一批海军英才,也几乎丧失殆尽,中国的万里海疆成了东西方列强炮舰为所欲为的游泳池。
甲午海战悲惨的结果和留学生悲壮的献身精神表明,仅有先进的器械设备,没有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没有现代化的国家管理体制,不根除腐败,就不可能挽国运于既倒,中华民族是不可能复兴的。
“洋务”中的建树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赴欧美学习的留学生们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接受先进文化的知识分子,如同被埋没的金子一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都逐渐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放出了特异的光彩,在海防、铁路、外交、机器、邮电、矿冶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詹天佑在回国多年以后,得以学用结合,建造了滦河大桥,修建了西陵铁路等工程,特别是他修建的京张铁路,开创了中国人自行修建铁路的先例。
幼童中有中国邮电事业的奠基者,兴建了中国第一批正式陆路电报线路津沪线。周万鹏主持规划和建造了宁汉线等电报线路,并辑录《万国电报通例》,使中国的电报通讯事业标准化。
幼童中有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开发了华北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矿藏。工程师吴仰曾,曾任开平矿务局副局长。
幼童中有中国最早、最有现代意识的外交官。在弱国无外交的艰难时期,他们为国家民族争权利,连西方列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唐绍仪以全权大臣身份代表中国就西藏问题与英国谈判,捍卫了中国主权。在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期间,唐绍仪作为北方清廷的代表,却以其民主意识和观念,敦促清廷和袁世凯接受共和。
福建船政学堂的留欧学生引进了西方的造船、海军业务等科学技术,缩短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差距。陈兆翱、魏翰等回国后,经过5年的努力,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国当时最大最新式的巡洋舰──“开济”号,打破了在福建船政局工作的欧洲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造船技术的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