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周恩来与故乡二三事

作者:孙云贵




   两天后的一个上午,王汝祥按约定时间又来到总理办公室。在这次会谈中,围绕淮安办工业的事,周总理又提出了很多意见。
   为了实事求是地帮助家乡发展一点工业,也为了教育故乡干部,周总理给江苏省委负责同志写了一封信,讲了淮安县委的要求,也讲了他个人的意见。在写到淮安县委希望他帮助解决钢材问题时,他说:“……他们想在北京解决钢材问题,我当然不能那样做!……”
   “我当然不能那样做!”这是一句多么严肃、多么有分量的话呵!王汝祥回到了淮安,他没有带回一根钢材,但却带回了比钢材更宝贵的财富。
  
  “共产党员嘛,办事要顾全大局,全国
  一盘棋,不能只想着自己那块小天地。”
  
  1960年4月,淮安县委常委刘秉衡受县委委托,专程来京向周总理汇报工作。经过联系,总理约定晚上在钓鱼台接见他。
   晚上10点半,刘秉衡来到总理的会客室。周总理老远就伸出双手,满面春风地迎上去:“你来啦,请坐下,快坐下!”刘秉衡上去握住总理的双手,激动地说:“总理,您好!”
   周总理让刘秉衡在紧靠他身边的一张沙发上坐下,然后拿起香烟,问:“你抽烟吗?”刘秉衡说:“谢谢总理,我不会抽。”总理说:“我也不会抽。那就请吃苹果吧!”说着,他从水果盘里选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亲自削了皮,送到刘秉衡手里。接过总理削好的苹果,刘秉衡才感到,让总理给自己削苹果吃,有点过意不去了。总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说:“吃吧,吃吧!一家人嘛!”话音未落,总理便爽朗地笑起来了,接着就拉起家常。
   也许由于刘秉衡是在淮城镇长大的缘故,周总理这次对淮安城的事情谈得特别多,问得特别细。他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谈到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些情景。他说:“小时候,我常从勺湖坐小船,过北水关,到河下去玩。河下那时候可热闹啦!现在呢,勺湖还有小船通河下吗?”刘秉衡深深敬佩总理那过人的记忆力,一一作了回答。
   接着,周总理又谈到自己的家,问道:“附马巷和曲巷还是那个样?门前那个‘迎壁’拆了吗?我早叫拆掉的。”他又问道:“院子里那棵大树还有没有?家里那口水井还在不在?”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那里地下水位高,小桶上只要系上三尺长的绳子,就能打水了。”说着,他站了起来,将两臂一伸,表示一个长度。他说:“小时候,我常在这口井里打水,浇菜。”
   这时,旁边一位女工作人员插话问:“总理,不是说你老家在绍兴吗?”周总理马上说:“不,不!绍兴是祖籍。从祖父时代起就到淮安落户了,地道的淮安人嘛。我的生母、养母也都是两淮人,她们很善良……”
   周总理对故乡的怀念,激起了刘秉衡在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他觉得,乘这个机会邀请总理回家看看,是最好的时机。他恳切地说:“总理,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一直盼望您能回去看看,您是否能抽空……”总理没等他说完,就连连点头,无限深情地说:“是啊!我也想回家看看呐!12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说着,他伸开右手,竖起五个指头,表明是整整50年。
   刘秉衡汇报说:“去年家乡种了棉花,收成很好。”周总理听了很高兴,忙问:“收了多少?一定要如实说,可不要浮夸!”刘秉衡答道:“种了7万多亩,共收皮棉190万斤。因为初次种,没经验,单产不算高。”总理说:“还好,还好!”
   接着,刘秉衡转入正题,这是他这次来的一项主要目的和任务。由于不知道能否得到周总理的支持,他以试探性的口气问道:“县委有个想法,想办座纱厂,不知道行不行?”
  周总理一听,爽朗地笑了,说:“噢,你们种了棉花,就想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他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要由省里统一安排。共产党员嘛,办事要顾全大局,全国一盘棋,不能只想着自己那块小天地。我看暂时不办好。你说呢?”
  刘秉衡点点头,他这时并不失望。虽然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但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和县委同志们思想上的差距:缺少一盘棋的思想。有什么比这个收获更宝贵呢?他立即表示,回去以后,继续种好棉花,支援上海。
   最后,刘秉衡又向周总理汇报:淮安在东门外修建了烈士陵园,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县委请求总理给题个词。总理听了,谦虚地说:“我不会题词,写几个字还可以。”说着,总理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字,竖写一张,又横写一张,还轻轻地念了一遍,像是引起了对为国捐躯的先烈们的怀念之情。这时,旁边的那位女同志问:“总理,要不要加上‘淮安’二字?”总理说:“不要了。在淮安牺牲的烈士很多,有许多是外地人。”说完,是短暂的沉默。
   刘秉衡想请周总理用毛笔把这几个字写在单页上,以便带回家乡刊用。不料,总理忽而把话题又转到处理故居的问题上。他说:“我那房子你们还没有处理掉,这不好!”刘秉衡答应一定向县委再一次传达,照总理的意见办。接着,他又要求总理题字。总理风趣地说:“这样吧,我们订个协议:我给你们写字,你们要帮我把房子处理掉,好吧?”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刘秉衡也不好坚持再请求题字了。这件事竟成了一个遗憾。直到晚年总理还提到:“我欠故乡一笔‘债’。答应给烈士塔题字,可一直没写。”
  
  “一定不能收!要是收下来,
  以后还会有人送的!”
  
  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历史上有名的“七千人大会”。淮安县委书记邵风翥、副书记王纯高参加了会议。
   准备赴京之前,县委常委们谈了许多问题。在讨论工作之余,有人提到:周总理一直惦记着故乡,可一直没有时间回来看看,是不是顺便带点家乡土产,给总理尝尝,表达故乡人民的心意。可是,也有人提出:上次带去一点土产,总理和邓大姐虽然勉强收下了,却付了100元钱,并写信批评了我们。这次不一定带去了吧!商量的结果,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少带一点,带最有特色而又最少花钱的。带什么呢?县委最后决定带点茶馓。
   茶馓,是淮安特产的一种茶食,采用上等白面用麻油炸成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普通馓子比较,茶馓相当精细,主要是技术上巧妙。经过师傅的巧手,其细如线,其黄如金,环绕成团,活似一朵正待开放的金线菊花,再加上触之即碎,香酥可口,因而,一种普通的油炸面食,竟成了驰名南北的馈赠名点。
   为了表达故乡人民的深情,他们特地找来技术娴熟的老师傅,选用上等面粉和麻油,炸好以后,装在特制的白铁皮小桶里。一路上,他们更是小心翼翼,以防因颠簸而碰碎,因为这里面装的是家乡人民的心意啊!
   到北京以后,经过联系,邵风翥、王纯高亲自把茶馓送到总理办公室。秘书劝他们带回,说周总理是从来不收礼品的。两人一再解释,说这不是什么礼品,是家乡炸的馓子,一点不值钱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表家乡人民的心意罢了。秘书实在说服不了他们,只好暂时代收下了。
   两天后,邵风翥、王纯高被电话召到江苏代表团秘书处。茶馓被退回来了。总理办公室的一位秘书再三解释说:“你们的心情,总理完全理解。但总理说,馓子一定不能收。为了装馓子,你们用白铁皮做桶,也是个浪费……”
   两人沉默了半晌。怎么办呢?最后商议一下,他们对秘书说:“这样吧,已经带来了,总不好再带回去。千里迢迢一片心呐,就照收粮票、照收钱,请你给总理带去吧!”
   秘书会心地笑了,摇摇头说:“你们的主意,我早给总理说过了,不行。你们过去不是送过一次莲子、藕粉吗?总理付了钱,你们这次又来了。总理再三嘱咐:一定不能收!要是收下来,以后还会有人送的,总理还叫我带给你们一份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文件……”说着,秘书递给他们一份文件,上面有周总理亲笔写的批示:“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一下,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