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周恩来与故乡二三事

作者:孙云贵




  在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30周年的日子里,缅怀总理的品格和风范,有几件事情总是萦绕在故乡人民的心头。
  
  “我的房子一定要处理掉,
  决不能同毛主席的旧居相比!”
  
  周总理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原淮安县)的附马巷,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小宅院组成。总理生前对旧居的处理所表现出的革命家的胸襟,深深地感动着故乡人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安县委就对周总理旧居进行了初步修缮。这既表达了故乡人民的心愿,也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可是,当总理1952年从亲属的来信中得知这件事后,马上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作进一步修缮,并用自己的工资偿还了修缮经费。
   1953年,周总理要求淮安县委把他的旧居处理掉。对总理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县委的同志们是能理解的。但作为县委来说,有理由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全国人民的心愿,因而没有按照总理的意见办。为此,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时,还受到了总理的批评。后来,总理还特地写了一封信请王汝祥转给淮安县委,信中说:“……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再拿这所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这所房子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请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
   周总理在两年后接见淮安县委另一位负责人刘秉衡的时候,又提起这件事,而且比以前更严肃了。总理说:“王汝祥同志来的时候,我叫他回去处理掉我的房子,他‘骗’了我,到现在还没有处理,是吗?”刘秉衡婉转地作了解释。总理听后说:“我的房子一定要处理掉,决不能同毛主席的旧居相比!”第二天,邓颖超又为这件事专门找刘秉衡谈话。她说:“总理多次说了,一定要把他住过的房子处理掉,不能和主席的旧居比。如果不拆,也可以用起来:办幼儿园,办图书馆,或者让人去住,总之要用起来,处理掉……这是总理一贯的意见,我完全赞同。”
   周总理的嘱咐是严肃的,邓大姐的态度也是认真的,刘秉衡回淮安后如实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的同志们都感到不能再违背总理的意见了,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总理诞生和生活过的东边宅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西边宅院让群众住进去,执行后写信向总理作了汇报。时隔不久,县委收到国务院的回信,说总理对县委的做法表示满意。
   1961年8月,总理在见到侄媳孙桂云的时候,又详细询问了县委对旧居处理的情况。孙桂云在谈话时无意中说到,虽然县委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是不断有人去参观。总理对这个情况很重视,他说:“还是拆掉好,拆掉了还可以盖工厂、盖学校嘛!”他还认真地嘱咐孙桂云:“你们不要说出我住过的房屋,还要告诉邻居,叫他们也不要讲。”
   随着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威望的日益提高,前来瞻仰旧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当中,有的来自偏僻的乡村,有的来自遥远的城市,还有许多从世界各地来的朋友……自发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然而,他们在院墙门口看到的,却是一块“私人住宅,谢绝参观”的木牌子。人们都带着莫大的遗憾,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周总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很不安。多年来,他希望自己的旧居“不留痕迹”,可是,参观的人却有增无减。终于,总理决定采取行政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1973年11月13日晚,国务院办公室的一位负责同志给淮安县委办公室打来电话。当时值班的是一位县委副书记。国务院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对他说:“总理听到反映,说要动员住在他家的居民搬家,还准备修整房子,准备开放让人参观。请县委调查有没有这样的事,向国务院办公室汇报。”
   翌日,淮安县委的同志立即去旧居了解情况。周总理的侄儿周尔辉反映:没有人动员居民搬家;也没有修整过房屋;自发来参观的人,大都被谢绝了。当晚,县委向国务院办公室如实汇报了情况。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室向县委正式传达了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1)不要让人去参观;(2)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第二天,县委常委会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根据总理指示作了三项决定:(1)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2)不维修房屋;(3)县委在干部会上动员大家不组织、不带领人们去参观。当天晚上县委向国务院办公室作了汇报。
   11月30日晚,国务院办公室又来电话,说:“总理对县委决定的三点表示满意,以后要派人检查你们的执行情况。”时隔不久,国务院办公室负责同志又打电话给县委书记,询问对“三条”的执行情况,县委书记回答说:“认真执行了。”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1974年8月1日,周总理见到侄媳孙桂云时,又询问了“三条”的执行情况。孙桂云说:“都执行了。但外地人千方百计找上门来,实在没办法。”
   周总理思索了一下,问道:“把房子拆了,你们搬个地方住,行吗?”站在一旁的邓颖超表示支持:“拆迁吧,我们给钱。”孙桂云说:“拆迁房屋要经政府批准,我们自己作不了主。”
   周总理点了点头。最后,他又嘱咐:“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请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的故居。”
   孙桂云深深理解伯伯的意思,会心地点了点头。
  因为拆迁房屋要经政府批准,这件事一直没有定下来。这样,周总理的这所故居才得以保存下来。
  
  “他们想在北京解决钢材问题,
  我当然不能那样做!”
  
  1958年,淮安县委派副县长王汝祥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工作。由于当时县里计划办几个工厂,县委想顺便请求总理帮助解决钢材问题。
   王汝祥是7月初到北京的。当时,周总理正在广州视察工作,没有见到。总理办公室的同志叫他住下来等,说总理很快就回来了。王汝祥耐心地等待着。27日傍晚,一位秘书告诉他:“总理回来了,我们已经向他报告你在等他。他说明天上午7点半钟见你,就在总理办公室。”
   第二天,天还没亮王汝祥就起来了。一吃完早饭,他立即动身去总理办公室。
   王汝祥刚进办公室,周总理就从里边迎了出来,满面笑容地向他打招呼,接着,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让你久等了,急了吧?”
   王汝祥把原来准备好的话一下忘光了,他没想到周总理这样热情,这样平易近人,以至他设想好的“台词”都不适用了。他喃喃地说:“不,不,不着急,没什么……”
   这时,周总理又拿过来大块西瓜,送到他手里,说:“天热,多吃点西瓜好!”
   王汝祥接过西瓜,才想起来说:“总理好!县委的同志们要我向您问好!”
   周总理看出了他的拘谨。这时,正好内室走出两个姑娘,其中一个是总理的侄女,总理说:“快过来,见见叔叔,这是我的‘父母官’呵!……”
   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王汝祥也开心地笑了,他顿时感到轻松起来,好像在家里一样。
   吃完西瓜,周总理开始问起王汝祥来,从途中观感、生活习惯,逐步问到淮安的生产和建设情况,完全像拉家常一样。王汝祥那个汇报提纲早不起作用了。他在亲切自如的气氛中,把要说的话都对总理讲了。
   在汇报到县里想办一些工厂时,王汝祥表示钢材有点紧张,希望得到周总理的帮助。总理便问:“要办些什么厂?条件具不具备?有没有向省里请示?……”当摸清了情况以后,总理说:“办工厂,当然是好事。但从淮安的实际情况看,恐怕目前还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农业上去了,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工业。办农业,要抓好水利,搞河网化,要配套,能排能灌;其次,是抓好农作物改制,步子一定要稳,不能冒进。家乡旱改水是方向,但也要因地制宜。”
   谈到办厂的事,周总理说:“办厂要用钢材,这得由全省统一安排。你们想办农机厂,很好。我看,是不是先把铁木农具厂办起来,然后再逐步发展……”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