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周恩来与堂弟周恩灿

作者:周秉宜




  周恩灿是周恩来的堂弟。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工作时,曾给当时苏皖边区的负责人写信,推荐周恩灿去“效力”,还不忘嘱咐“予以群众教育,使其改变观念,重视劳动,然后方能为童子师也”。战争年代,周恩来多次推荐亲属赴根据地和解放区。然而,解放后身为共和国的总理,却从未给任何一位亲属介绍工作……
  
  六十年前书信的发现
  
  1999年春,笔者去扬州小住,本家侄子周年庆到住所探望,交谈中提及他的祖父周恩灿。周年庆透露了一件事:1946年秋,周恩来曾给当时的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人写过一封信,介绍周恩灿去苏皖边区工作,但是由于其他原因,周恩灿未能成行。这封信就一直留在了他家。
  周年庆向我出示的是两张16开的老式信笺,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已经泛黄发霉,有几处破损和虫蛀的小洞。这封信全文如下:
  
  鼎、恢、氓诸兄:本家弟周耀庭因在扬无法生活,两次来宁要求入我区工作。我因其曾为乡村高小教员,加以训练或有可以效力之处,特为介绍,希予接洽。见后乞诸兄勿稍存客气,公事公办。倘耀庭思想言行无进步可能,千万勿使之滥竽充数,直言告之无隐。倘其才志犹可造就,亦乞予以群众教育,使其改变观念,重视劳动,然后方能为童子师也。春间曾介绍舍弟周润民前来工作,不知有无进步。如其志趣与我们距离太远,亦望予以学习机会,切勿客气不说,给人们以不良影响。万一留在我方,竟成累赘,亦不妨告其退出,免误我方工作也。专白。祝好弟周恩来拜九、八
  
  信中抬头所提“鼎、恢、氓”三人,应分别为张鼎丞、邓子恢和李一氓。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共华中局为统一苏北、苏中、淮南、淮北4块解放区的行政领导,经中共中央同意于1945年10月在淮阴成立了苏皖边区政府。李一氓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邓子恢任中共华中局书记,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
  信中所提到的“本家弟周耀庭”即是周年庆的祖父周恩灿。
   据笔者所知,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工作期间,曾介绍过周恩霔、周华宝等几位亲属参加革命工作,但不知还有周恩灿。而今周年庆所出示的周恩来的亲笔信则证明了周恩灿也是其中的一位。
   1946年11月,周恩来结束了国共谈判的工作,从南京乘飞机返回延安,所以他为周恩灿写推荐信的时间应该是1946年9月8日。
  
  手足情深
  
  要了解周恩来和周恩灿堂兄弟间的情谊,这还得从他们的父辈谈起。周氏家族世代居住浙江绍兴,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原名贻能,字懋臣)和周恩灿的父亲周贻宽(字厚之)都出生于绍兴宝佑桥百岁堂周家。他们是从堂兄弟,周劭纲大排行七,周贻宽大排行九。年幼时,他们的父亲四太爷云门公和八太爷纯甫公外出苏北大运河的交通重镇淮安府游幕。周劭纲和周贻宽则在母亲的照料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直到有一天,他们的父辈决定举家迁往淮安。
   周恩灿的女儿周庆珍生前曾经向笔者回忆过一件事:周贻宽和周劭纲以及家中的另外几个兄弟,是小时候由大人们带着乘船从绍兴沿水路走运河北上来到淮安的。周贻宽在世的时候曾对儿孙们提到过那一次举家迁徙的辛苦,说由于路上走了很长的时间,天气热,蚊虫多,船上卫生条件差,他们的一个小弟弟尚在襁褓之中,不堪颠沛竟染上疾病,夭折在船上。当时周劭纲6岁,周贻宽4岁,时间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周家的这次北迁大概算是周劭纲和周贻宽共同经历的第一次患难吧。
   周劭纲和周贻宽在淮安驸马巷周宅生活了十四五年。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就先后离开淮安出外谋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劭纲孤身一人在北方谋份小差事,周贻宽则在扬州的钱粮税务所做一名会计。继儿子周恩灿之后,他又连续生了4个女儿,已是7口之家了。周贻宽在东关街租了一处偏狭的小院,三间正房不超过30平方米,一块天井也只有巴掌大。门口挂着一块小木牌,牌子上写了三个字:“浙绍周”,是周贻宽漂亮的颜体书法。一笔一划,工工整整,仿佛在诉说着他对故乡祖先深深的眷恋之情。
   周贻宽为人诚实本分,有一副热心肠。周庆珍回忆说:“小时候我家并不富裕。可是每次家里来了穷亲戚,祖父都要留他们住上几天。临走还要送些钱。祖父说穷困人家就要互相帮助。”周劭纲曾经数次南下,往来于上海、扬州和淮安。有时是为了处理家事,有时是为了去看望参加革命的大儿子周恩来。每次落脚扬州,周劭纲都会住在九弟周贻宽的家中。虽然扬州也有有钱的兄弟,可周劭纲似乎更中意九弟那座简朴的小院。也许因为九弟的经济状况比他好不了多少,住在九弟那儿他心里会比较放松,没有压力吧。再说了,自己的儿子又是一个被当局悬赏的“共匪”首领,亲戚们有谁还敢接纳他这个“共匪”家属啊!可是九弟周贻宽不怕,九弟欢迎他。今天的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70多年以前的扬州城中,每当周劭纲撑一把旧伞,沿着东关街那石板巷七拐八拐,终于站在前安家巷46号门前,抬头望见小木牌上的“浙绍周”三个字时,该有多少温暖涌上心头,为他驱散了凄冷与疲惫啊!在这扇简陋的木门后面,没准儿九弟正笑眯眯地守在炭火盆旁边等着他的到来呢;没准儿那桌子上早已摆好了一壶滚烫的加饭老酒呢。九弟其实是不喝酒的,可九弟会陪着他说话听他唠叨看着他喝。在那清贫而压抑的漫长岁月中,是九弟给了他温暖的手足之情,是九弟与他有难同当。
   抗日战争爆发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初夏,周劭纲被周恩来接到了武汉,以后又随八路军办事处南撤至贵阳、重庆。周劭纲与周贻宽从此便天各一方,再无机会相聚畅谈了。
   周贻宽对周劭纲的帮助,以及周劭纲对周贻宽的感激,周恩来全都是了解的。
   1942年7月,周劭纲去世于重庆红岩村,享年68岁。1945年秋,周贻宽去世于扬州家中,享年69岁。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工作时,托前来看望他的亲属转告周贻宽的儿子周恩灿,请他到南京来见一面。周恩来想了解九叔去世前后的情况并代表父亲致慰。
   周恩灿,字耀庭,周贻宽的独生子。1900年3月出生于南京,母亲是山东人。1905年周恩灿5岁时,祖父纯甫公在淮安驸马巷周宅病逝。周恩灿随父母回淮安守孝,同时入周家塾馆读书。当时瘦小的周恩灿身上总是穿着一件不合体的大背心,引起了周家大人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玩笑给这个随和爱笑的小男孩起了一个外号叫“小侉子”。
   1908年夏,周恩来的生母、嗣母已相继去世。秋天,他扶着嗣母的灵柩,带着弟弟们从清江浦外婆家回到淮安驸马巷,与“小侉子”周恩灿有过一年多的相处。周恩灿清楚地记得七哥周恩来“好读书”,他说:“总理小时候将嗣母的灵柩带回淮安后,一边为母亲守灵,一边手里还抱着书本不放。”“总理小时候常在沙盘上练字,有时在月光下还在沙盘上练字。而我却顽皮,不聪明,不知用功。”周恩灿还记得七哥经常带他玩,带他在后院放风筝,还处处照顾他,让着他,有好吃的也先给他吃。
  有一件事说明周恩来也一直没有忘记“小侉子”恩灿。1939年,周恩来从重庆前往浙皖一带视察工作、宣传抗日时,绍兴的族人送给他一份老的家世表。周恩来回到重庆后委托堂弟周恩霔将表重新整理补齐。周恩霔整理好以后将正本交给了周恩来,自己留下了副本。1999年笔者在周恩来生前的卫士高振普那里看到了这份周家家世表的正本。有意思的是,在“周恩灿”这一名字的下面,周恩来还特地用铅笔写了“小侉子”三个字。写这些字的时间,应该是1939年至1940年之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