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前后

作者:崔斌箴




  不久,有个朋友也给师伟推荐说,她在北京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看到一个孩子,特别精神可爱,让人过目不忘。师伟赶忙找到那个孩子,巧得很,这个孩子就是她已经重点圈定的祝新运。祝新运是北京市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他出生时正好赶上新兴力量运动会召开,故取名新运。他在家中是老小,活泼好动,喜欢文艺,善于表演,还特别懂事,非常招人喜欢。师伟把祝新运带到李俊面前,请导演最后拍板。祝新运到了八一厂,摄制组领导让他表演一个节目。他开口便朗诵了一首儿歌《小蜡笔》:“小蜡笔,手中拿;小弟弟,会画画;红的画太阳,黄的画葵花;棕的画土地,绿的画庄稼;画出未来的新农民,建设我们的大中华!”祝新运边朗诵,边表演,惹得大家掌声不断。
  李俊看后,觉得这个孩子正是他心目中的冬子形象,便当场定了下来。师伟还悄悄地把洪剑涛介绍给导演。李俊也是一个爱才之人,他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让孩子上荧幕,是金子一定会发光的。”果然,三年之后,李俊在拍摄《南海长城》时,就让洪剑涛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童年的靓仔。洪剑涛也应了李俊的预言,现已成了当红明星。
  
  一下鹅湖
  
  1973年9月,摄制组来到离江西景德镇20多公里的鹅湖。鹅湖属于江西浮梁县,这里有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李俊和摄影蔡继谓为了能够取到最好的景色,经常早出晚归,不停地踩点选景。他们在青山绿水之间采撷到了许多美丽至极的景色,对于影片的意境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祝新运开始演冬子的时候,并不是太入戏。在拍冬子妈为掩护群众撤退被胡汉三率领的白狗子还乡团烧死在草房中的一场重头戏时,剧情要求冬子眼望熊熊烈火,强忍悲痛,流着眼泪阻止试图冲回去救妈妈的老乡们。李俊导演给祝新运简单地说了一下戏,然后摸了摸他的头,“冬子,我们可以开始了吧?”祝新运点了点头。李俊示意开拍,但祝新运却怎么也流不下泪水来。师伟把祝新运拉到一边,启发他说:“你妈妈被敌人用火烧死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能不能哭出来啊?想一想那是你的亲妈啊!”说着师伟自己都动了情,眼泪不自觉地落了下来。祝新运看着师伟的样子,不仅自己没有哭,反而嘻嘻地笑了起来。李俊见状,虎起脸来,严肃地说:“冬子,你现在是干什么啊?”李俊也是半吓唬半生气,“从北京把你带来干什么的?是不是演戏啊?冬子,你认真一点好不好?你看师阿姨都感动得哭了,你还笑。好好演,再不好好演,那可不行。”导演平时就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脸一板起来,祝新运还真有点害怕。师伟赶忙把祝新运揽在怀里,轻声地说:“冬子啊,你在这部戏里可是大主角。你如果演不好,咱们所有的工作都得停止。只要你好好表现,李伯伯就不生你气了。”经过李俊、师伟两人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巧妙配合,祝新运开始进入状态了。
  李俊感觉火候已经成熟,对祝新运说:“冬子,好啦,现在咱们开始好好拍戏吧。这回就看你能不能哭出来了。冬子,咱们现在能不能开始了?”祝新运点了点头。所有演员、灯光到位后,李俊喊了一声:“开拍!”到了冬子流泪的时候,祝新运的眼泪哗哗而下,镜头非常真实,一次通过。李俊非常满意,喊道:“冬子演得非常好,给咱们冬子奖励一块糖果!”祝新运一边吃着糖块,一边还擦着泪水,逗得大家一阵大笑。
  从此以后,祝新运的表演非常出色,甚至在无台词戏中,他也能够入戏。影片中有一场戏,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冬子父亲要离开苏区去长征。晚上冬子父母亲话别,冬子躺在床上没有入睡,听着父亲的话语不禁潸然泪下。这场戏没有任何台词,而且需要脸部特写,完全是一场感情戏,对于成年演员来说都难以把握。李俊对祝新运说:“冬子啊,让阿姨给你点眼药水吧?”祝新运头一摇:“李伯伯,不用。”李俊指挥摄影机到位后,让全场静下来,问了一句:“冬子,可以开始了吧?”祝新运点了点头。只见他听着父母亲告别的话语,眼泪缓缓地流了下来,情感非常真实自然。
  小演员演戏状态好,拍摄也非常顺利。11月,天气刚刚变凉,硕果已经压枝,《闪闪的红星》外景戏拍摄完毕。秋高气爽,大家也难得舒心,摄制组一班人马开始打道回京。
  
  二下鹅湖
  
  大家正忙于拍摄《闪闪的红星》内景戏,文艺界大批“黑线回潮”运动突然而至。江青认为一些被平反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复辟,“文艺黑线”开始回潮。她借此大批总政是“阎王殿”,并让张春桥取代李德生,入主总政。八一厂是总政直属单位,彭波是由李德生调来出任厂革委会主任的,自然亦难幸免。最后,他被调离八一厂前往南京军区任职。
  彭波被打倒了,他在任期间重点抓的《闪闪的红星》也受到株连。加之,李俊也是被平反不久的文艺工作者,所以《闪闪的红星》受到严格审查。新的厂党委审看后说:“外景的样片拍得不好,有些戏不完整,演员表演问题较多。”有的人还借机批判影片有唯美主义倾向,是“资产阶级文艺黑线回潮”。摄制组主创人员开始遭到批判,尤其是导演李俊和摄影蔡继谓。
  “久病成医”,李俊通过“文化大革命”的数次折磨,已经总结出一些少吃苦的经验。那就是不断给自己上纲上线,反复检讨认错,不让别有用心的人主动攻击自己。厂里对李俊的检讨很满意,再加上《闪闪的红星》是重点影片。最后厂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影片重新拍摄,导演台本重新修改,摄制组队伍要调整。
  首先,摄制组进行了调整。导演除了李俊、李昂外,厂里还派王苹进入摄制组,担任创作组顾问。王苹是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此前执导过《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影片。“文化大革命”初期,王苹因为一本日记被打倒。当时她刚刚被平反,落实了政策。此时的王苹也想尽快熟悉电影导演业务,所以答应担任创作顾问,但她提出:“我可以搞这个戏,但不挂名。”因此,今天看到的《闪闪的红星》并没有王苹的名字。
  演员队伍也作了调整,几个人员中途换马。厂领导认为潘冬子这个演员朴素不够,机灵有余,意思是这个演员选得不好。但李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寻找一个儿童演员非常不容易,而且红军的后代为什么就不能有机灵的外貌。摄制组其他人员也大多不同意换掉祝新运,厂领导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厂里对冬子妈的演员郑振瑶也有意见,此时又有人告郑振瑶的状,都是捕风捉影的话。于是,厂领导推荐了一位女演员,长得很漂亮。李俊看了她的戏,感觉不好,决定不用。最后,导演又考察了几位候选人,从中定了李雪红。李雪红是八一厂演员,“文化大革命”前曾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大家觉得李雪红工作认真负责,演戏又踏实,在关键时候应该能够扛下来。
  接下来,导演台本也作了较大修改。厂领导为剧本定性:“这是儿童片,但不是一般的儿童片,不能向《小兵张嘎》靠,也不要追求情节的惊险、紧张,不搞一般的儿童趣味,而要追求冬子的思想风貌和内心世界,要抒革命情、阶级性,塑造完整的、光辉的、没有缺点的儿童团员形象。”根据这一思路,李俊经过四五遍的反复修改,1974年2月底,《闪闪的红星》的导演台本总算定了下来,这次重点突出和完美了潘冬子的革命形象。
  3月底,摄制组大队人马二下江西鹅湖外景地。南方3月,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绿意和生机。天高皇帝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家冒着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风险,重点拍摄了几场“抒情戏”。在拍摄宋大爹送冬子乘竹筏顺江而下去镇里米店当侦察员的一场戏时,摄制组集中力量大做了一回文章。原来剧本只有数句话:“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一只竹排顺江而下。宋大爹撑篙。小冬子脚穿布鞋,头扎头巾,安静地坐在小包袱上。初升红日,映照江头。”李俊为了拍好这场戏,他和蔡继谓多次沿着鹅湖附近的一条河考察,前后花费了三四天的时间。摄制组还设计了多种拍摄方案,河岸机位的,竹排机位的,全景的,特写的,力求全方位塑造出一只雄鹰展翅的冬子形象。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