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前后

作者:崔斌箴




  为了烘托意境,李俊还专门为这场戏写了一首《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词:“小小竹排顺江游,两岸青山身后留,今日悄悄去,明日满江红。”大家看后,一致拍手叫好,但又觉得歌词最好再充实一下。李俊和大家推敲了数次,改成今天观众熟悉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为了达到声画结合、情景交融的效果,前后共拍摄了几十个镜头。最后,导演从中选取了十几个镜头,有两岸翠竹的江南青山,展翅蓝天的雄鹰,手捧红星的冬子,持竿划排的宋大爹……再配上李双江演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的优美旋律,形成了一段极富诗意的经典段落。最令人叫绝的是影片在剪辑上也精益求精,当李双江唱到“红星闪闪亮”时,恰好出现的是冬子手捧红星的画面,情景相配,恰到好处。
  第二次拍摄,所有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影片返工而受影响,大家都非常投入。在拍摄小冬子猛咬胡汉三手的时候,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刘江让祝新运真的咬他。祝新运怎么也下不了口,转身问李俊:“李伯伯,怎么办啊?”李俊给祝新运使了一个眼色,“怎么真实怎么办”。祝新运琢磨了半天,开机拍摄时,果然一狠心张口猛咬了刘江一下,疼得“胡汉三”大叫,表演非常逼真。
  两个多月下来,摄制组顺利完成第二次外景拍摄,再次拉回北京拍内景。厂党委审看了样片,评价不错,并确定将其作为向建国25周年的献礼片。为了保障影片拍摄质量,厂领导干脆到摄影棚现场办公。有了领导的支持,《闪闪的红星》的内景拍摄很顺利,两个多月就完成了任务。9月,影片拷贝如期出厂,八一厂 “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部故事片终于新鲜出炉。
  
  江青深夜召见主创人员
  
  1974年初秋,八一厂将影片送文化组审查。《闪闪的红星》一路绿灯顺利过关,被确定为向国庆25周年献礼的重点片。同时,文化组也加强了《闪闪的红星》的宣传工作,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称之为“学习革命样板戏的成功典范”。各大电影厂也纷纷开展学习《闪闪的红星》成功经验的活动,上海电影制片厂还邀请摄制组讲授拍摄经验。
  10月1日,《闪闪的红星》在全国正式上映。果然,影片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闪闪的红星》在八一厂“五七”干校大农场放映时,银幕两侧都坐满了人;在北京菜市口电影院首映时,闻讯赶来的观众一拥而进,使电影院里竟没有一块立足之地。影片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也获得成功。当时只要是拍彩色故事片,成本一律70万元。《闪闪的红星》的盈利则远超过此数,仅北京一地,拷贝就售出八九个。从此,《闪闪的红星》红遍京城,红遍大江南北。
  10月23日,江青调看了《闪闪的红星》,她看后感觉很好,马上给八一厂去电话要面见摄制组主创人员。接到电话后,厂领导不敢怠慢,随即找来李俊,让他和蔡继谓火速赶到钓鱼台国宾馆。
  一路快车,李俊和蔡继谓到了钓鱼台。两人走进江青房间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时分。江青喜欢晚上加班,大约工作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中午再起床。江青见到他们,显得非常兴奋:“得到宝了!我可得到宝了!”接着江青问影片是怎么拍的。李俊把影片的拍摄经过向她汇报了一下。当说到“小小竹排江中游”一段时,江青不禁大喊:“真抒情啊,谁说我们的无产阶级不能抒情。”李俊见江青很兴奋,就多说了一句:“我们第一次拍摄的画面更抒情,更漂亮。”江青马上说:“好啊,都拿来给我看看。”随后,江青也对影片提了一些意见。她说:“《闪闪的红星》是部好片子,我很喜欢。影片还有些不足的地方,可以再细磨一下,搞得更完美些,一部片子是可以演几十年的,一定要改好。”一向以吹毛求疵著称的江青和李俊他们谈得还是比较顺利,大概是因为得了“宝”而变得随和。江青同李俊他们交流《闪闪的红星》的修改意见,后来,兴奋之余还拿出她拍摄的照片让李俊他们看。
  两人回到厂里把江青召见的情况汇报给党委,并说江青要调看第一次拍摄样片。八一厂正在准备第一次样片的时候,江青又来电话,要在25日再次召见厂领导和李俊。两天之内,李俊是二进钓鱼台国宾馆。这次,江青先看了第一次样片。看片子的过程中,江青批评说:“第一次拍摄的画面更漂亮,这么好的镜头为什么不用呢?郑振瑶也演得这么好,为什么要换掉?”随后,江青又谈了自己的一些修改意见,大部分是一些电影细节问题。她还说:“你们要好好改一改,将来也让毛主席看看。”
  
  三下鹅湖
  
  江青两次共提出34条修改意见,八一厂不敢怠慢,派摄制组三下鹅湖补拍镜头。1975年新年来临之际,摄制组赶赴江西。途径上饶,一路奔波,大家都很疲劳,只好找家宾馆住下来。当地人听说《闪闪的红星》摄制组来了,纷纷跑到宾馆来,大喊“潘冬子”,非要见祝新运不可。制片主任赶忙找李俊商量:“李导,小冬子能出去吗?会不会出什么事啊?”李俊说:“不叫观众看没道理,能有什么事?演员不能怕群众,见见面没有什么。”李俊领着祝新运和当地群众见了见面,人们情绪非常高涨,盯着祝新运问这问那,非常痴迷。到了景德镇,当地人们更是奔走相告:“咱们的冬子来了。”他们和摄制组关系很好,非常喜欢《闪闪的红星》,也非常喜欢小冬子。至今,浮梁县鹅湖镇仍然保留了许多影片拍摄景点,路上到处张贴着《闪闪的红星》电影宣传画和冬子照片。
  潘冬子已经随着影片的走红而闻名全国,他成了当时人们最喜欢的红孩子。学校、父母以小冬子为例教育下一代,少年儿童则以冬子为榜样激励自己。就连小冬子的衣着打扮也在孩子们中流行起来,红军八角帽、红五星、红缨枪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八一厂每天都收到成千上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来信,感谢八一厂和摄制组,询问小冬子的情况。许多老同志看了《闪闪的红星》以后则让他们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岁月,他们到处打听冬子,来到八一厂看冬子。北京中山公园还专门邀请《闪闪的红星》主创人员参加国庆游园活动,李俊和祝新运等人参加了活动,李双江在游园会上演唱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当天,中山公园被游人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都争相目睹小冬子的风采。宋庆龄也非常喜欢小冬子,还专门邀请祝新运到她家中做客。后来,江青知道此事,就询问:“谁让祝新运去的?一定要提高警惕!”摄制组听后,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理解孩子到宋庆龄家有什么不好。1974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来华访问的时候,江青也专门叫上祝新运一起合影,还把照片登在了《人民日报》头版上。从此,潘冬子更是风靡全国,声名远播。
  社会上关于潘冬子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为此,祝新运专门在《大众电影》上写了一篇文章澄清事实,李俊也在《八一电影》上撰文解答了人们的一些疑问。事实上,祝新运拍完《闪闪的红星》后就进了八一厂演员剧团,成为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他还相继参加拍摄了《萨里玛珂》、《赣水苍茫》、《十天》等影片,饰演了一个个真实自然、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形象。1980年祝新运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深造。毕业后,他继续回到八一厂演员剧团当演员。随后,祝新运在《颤动的金翅膀》、《闪电行动》、《黑脸女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另外,祝新运还涉足导演工作,由他担任副导演的影片《弹道无痕》曾在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但是最令祝新运难忘的还是《闪闪的红星》,他见到李俊导演总是说:“李伯伯,《闪闪的红星》起点太高了,我很难超越它。”
  摄制组三下鹅湖,按照江青的意见补拍了很多镜头,但最终没有补充进公开放映的影片。当时,江青忙于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篡夺权力“组阁”,已无暇顾及修改《闪闪的红星》这样的小事了。摄制组觉得按她的意见改动,影片将会面目全非,所以,大家也乐得安闲,影片并没有改动。后来,江青突然决定不让改动了,并且规定一个镜头也不能改动,就按原来的样子放映。直到“文化大革命”后,大家才知道江青根据一个小报告,打算把《闪闪的红星》挂在一位老干部身上进行批判。影片躲过了一劫,所以,今天的《闪闪的红星》与江青毫无关系。
  如今,《闪闪的红星》已经上映几十年,但时间并没有磨去人们对影片的记忆。1980年《闪闪的红星》获得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许多学校和电视台都把这部影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反复播放,《闪闪的红星》已经成为中国优秀儿童影片之一,它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人们往事记忆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乔 君)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