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精神的魅力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丁石孙:学生给我打电话,把我骂一通。他说学校的食堂办得如此糟糕,您应该亲自来看一看,来吃一顿。
记者:学生直接把电话打到您办公室去?
丁石孙:打到我家里。
记者:打到家里来?
丁石孙:我的家庭电话在学校里是公开的。一个人要是一天去三次食堂,三次都很不愉快,那这个学生肯定要发火,学校的秩序肯定就不得安定,所以,我认为食堂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新任校长的改革是从学校食堂开始的。22年后,我们能够真切地看到这里令人惊叹的环境和管理。当然,同学们并不知道,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位校长的能力和时代的完美配合,才使得他们生活中这一重要的场所有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
丁石孙:过了两年,北京大学的食堂在全北京市的高校都可以说得上是靠前的。
记者: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我对北大的食堂还是满意的。那时我经常会串着食堂吃,在这个食堂吃一个月,吃腻了换下一个食堂,转了一圈回来,觉得所有的食堂还都有各自独特的味道。现在我开始有点理解您刚才说的了,您当北大校长给自己定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一个慢工细活的过程。
丁石孙:对,所以我经常跟学生对话,这是我工作方法之一。譬如说我过一段时间会找七八个学生,而且都是学生里的活跃分子到我办公室来。
记者:是正面帮助您工作的学生?包括反对您的学生吗?
丁石孙:都有。反对我的,就让他们发表各种意见。他们对学校的改革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意见比较偏激,我就采取说服的方法,举例给他们看,用我亲身的体会。我给他们说,以北大这么个局部,做一件事情都如此困难,你们可以想想,国家要推行点改革会有多大的困难。
记者:其实您是希望让他们有一种宽容、理解、和谐相处的心态。
丁石孙:不能太偏激,而且要理解国家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和学生对话,这是丁石孙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一位管理着上万名师生的校长来说,这种平民作风也给他带来另一种烦恼。
丁石孙:当了校长之后我就发现,校长办公室没有起校长办公室的功能,就是说,校长办公室应该能够帮助校长处理很多小事情,所以我就把校长办公室做了调整,小秘书在前头,大秘书在当中。有一次,化学系的一个学生干部下午来办公室找我,一下就推门进来。
记者:您怎么说?
丁石孙:我说你有事吗?我现在没有时间跟你谈。
记者:我想当时他的表情肯定会很失望。
丁石孙:失望,他当时没有想到我会对他这么说。结果他就走了,他回去给我写了封信,他说你架子太大了,他说你明明坐在这儿,却不跟我谈话,你这样跟我们学生的距离拉远了,当时他对我很有意见。当天晚上我亲自回了他一封信,我告诉他,一个人的工作方法一定要科学,如果不科学,别人随时把我的事情打断,我就没法工作了。这是科学的工作态度,而不是对你个人的问题。你以后要找我,应该事先跟我约好。结果他接受了我的意见,后来跟我成了很好的朋友。
记者:您当时的秘书一共有几道防线?
丁石孙:三道。
记者:三道防线,这种方式在当时,学生和老师们会不会有意见,觉得丁校长很有架子?
丁石孙:不会,因为我平常跟他们相处,他们都知道我没有架子。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敢对我说反对的意见。有时我做一个决定,我的秘书也敢于提出说,你这样做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只要他说得对,我就改正我的做法。
我有没有说话骗过你们
丁石孙的民主作风符合北大的一贯气质。蔡元培校长在任时期,就倡导“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这种民主自由的学术思想也造就了北大校园的人文精神。
在20世纪80年代,北大学子们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和讨论。但是如何既保持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又引导他们不偏激过格,这对于数学家丁石孙来说无异于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1985年9月,刚开学不久,学生们就给校长出了一道难题。
当时由于中日关系发生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提出要在9月18日举行大游行,表达民意、民族感情。
作为北大校长,丁石孙主张应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丁石孙:学生要上街,我就劝他们,我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我比你们要深得多,因为我家里很多人都受过害。但是外交问题不能凭感情用事。我给学生讲了两个钟头,我觉得采取这样的方式比较好,要将心比心,跟大家谈心。
记者:学生们当时是什么态度?
丁石孙:他们把我大骂一顿,还贴了许多大字报。
记者:您看了以后心情怎么样?
丁石孙:这倒没什么,学生当时对我非常痛恨,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
记者:理解归理解,您总得要工作的结果。当您看到您的劝说得到的是学生这种反应……
丁石孙:不,我觉得学生也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你刚才说我就能够得到学生的拥护,那也是我等了一段时间的结果。
那时外界对大学生,特别是北大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一些人把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命运,说成是追名逐利。作为最了解北大学生的校长,丁石孙说,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学生的想法就是要国家富强起来,出发点是好的。如果学生不关心国家的命运,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了。
但是,丁石孙也明确反对学生们有过激的行动,他也向学生们强调,任何言行都不能影响安定团结。
可是,这些血气方刚的学生们就像家里不服管教的孩子,让他为难。1987年,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学生和校方发生了冲突。
丁石孙:当天晚上,大概四五千学生包围了我的办公楼,学生的情绪很激动,气氛很紧张。我就跟同学们说,你们等我一段时间。学生就不耐烦了,就说不要听丁石孙骗我们的话,他是缓兵之计。
我当时听了就很不客气,我说,说这话的人站出来,谁说我是缓兵之计?你站出来说话,你们想一想,我有没有说话骗过你们?学生听了我的话情绪就稳下来了。
记者:您是在靠当北大校长好几年来积累的信誉在跟学生们说话。
丁石孙:对。
记者:如果没有这样的信誉,学生实际上也是不会相信。
丁石孙:是这样,不会相信。
年轻的时候,我们也曾经包围过校长的家
1988年,丁石孙在北京大学获得极高的声望。他经常和教师座谈,向学生们报告改革的措施;允许大面积的学生转系转专业;他还帮助学生会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主选举。学生们把这段时光形容为“生龙活虎的金色年代”。
其实,从丁石孙的早年经历中,人们不难发现,这位温文尔雅的长者也曾经是一位热血青年。
丁石孙因祖上从事贸易而家境富有,但他从未沾染不良的少爷习气。1946年,他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和几位同学组成了自由思考的“读书会”,常常在一起纵论时事,探讨哲学问题。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刚上大学二年级的丁石孙走上街头,迎接到上海接收的国民党部队。但不久内战烽火又起,这让他对国民党非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