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精神的魅力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记 者:当您面对那些学生、劝说学生们的时候,您肯定也会想到您曾经也是这样的热血青年。
丁石孙:我也是,贴过大字报,爬过校长的家。
记者:爬校长的家?
丁石孙:校长的家在上海。我们曾经把他的家包围了,爬墙上去了。
记者:您比您的学生可厉害多了,您的学生至少没有敢爬您的家。
丁石孙:对。
记者:为什么会包围校长的家?
丁石孙:就是学校不同意用救济物资为贫困学生办平价食堂。
记者:爬到校长的家以后怎么办?
丁石孙:这也没什么办法,因为那时候学生掌握不了权力。
记者:后来结果怎么样?
丁石孙:后果就给国民党抓了,关了七八天。我们十几个学生,关在一个汽车间里,底下是洋灰地。我们十几个人就给一床被,被铺在地下。那时候天气比较冷,我们根本没法盖,只能够上身躺在被子上,腿伸在被子外头。
丁石孙被解救出来后得知,他已被大同大学开除了。为继续求学,他开始重新报考大学,却屡考不中。经一位老师提醒,他才知道,他的名字已被列入国民党的“黑名单”,南方各所大学是不敢录取他的。于是丁石孙便由南北上,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
我觉得我们北大人应该把自己的目标要定得高一点
1952年,毕业留校的丁石孙因全国院系调整,从清华来到北大,在这个名人学者云集的地方,这个普通的数学系教师也逐渐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学生们说,听丁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
记者:我知道,对您的授课,学生评价很高,他们说您是一个“能让学生感到享受的教授”。
丁石孙:我想我书教得还可以,因为我总是在教书的过程当中把自己的思路很清楚地摆在学生的面前,所以学生能从中学到很多思想方法。
记者:别的教授不能够把自己的思路展现在学生面前吗?
丁石孙:做到这个并不容易,很多人只能告诉学生一个结果,学生就学不到思维的过程。
记者:您在表达方面还有什么技巧、诀窍?
丁石孙: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讲课之前,会设身处地地想,学生坐在讲台下面,想听什么。所以我总结我备课的经验,有这么一条,我不只是知道我该讲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是不该讲的。
记者:您觉得哪些是不该讲的?
丁石孙:比如说你讲那些超过学生当时理解水平的内容,反而使他思想混乱起来。
记者:前提是您要准确地判断学生们的想法。
丁石孙:要判断,对。
记者:您讲课的时候会仔细盯着每一个学生的脸?
丁石孙:会,我不看讲稿,我主要看学生们的表情。表情发呆了,我就觉得学生大概是感到困难。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讲课的时候必须跟学生有不断的交流。
记者:眼神的交流,其实背后代表着是心的交流。
丁石孙:对。
记 者:我们作一种假设,有时候也会教错,或者也会出现判断不准的时候,那会怎么办?
丁石孙:那我就改变,那我就修改。
记 者:也要承认自己的一些错误,学生们的反应会是什么?
丁石孙:欢迎的,欢迎我承认错误。
记者:您最看中您的哪种角色对社会的贡献?
丁石孙:还是教师。
1989年,丁石孙重新作为一名普通教授,站在了讲台上。这一年,他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关于他的这一举动,曾经传来诸多猜测。其实早在1988年,他就向教育部交上了辞呈,而这让许多人疑惑不解。
记 者:您曾经也提出一个口号,就是要把北京大学变成世界第一流的大学,当时这个口号让我们感觉您信心十足。
丁石孙:当时我的根据是不足的,因为我并没有认真调查研究。我觉得第一流的大学是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不管是自然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所以我当时提出口号,我跟大家说,我并不是说很快要达到,我知道现在我们的财力远远达不到。但是我觉得我们北大人应该把自己的目标要定得高一点,不要发表两篇论文就沾沾自喜。如果你的论文不能为国家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没什么了不起,我主要是提出应该有高标准。
记者:您曾经提出过希望北大能够成为政府的智囊。
丁石孙:对,但是我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我当时比较天真。
记者:从这一点上来讲,您觉得没有实现您的理想?
丁石孙:为什么我会提出辞职呢?就这个原因。我认为我已经做不到了,我就提出辞职。
记 者:这对于您来说是不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
丁石孙:也不见得痛苦,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多得很,做不成就算了,我已经尽了力了。后来我经常和我爱人两个人骑自行车到香山,到植物园去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就感觉非常轻松。我曾经在植物园碰到北大的教员,跟我说话时直掉眼泪,这是我没想到的。
归功于北大,这就是北大的历史
在丁石孙离开北大17年后,人们依然认为,他担任校长的那几年是重现北大民主活力的一段时光,在1988年,北京大学的许多成绩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因为丁石孙进行教师聘用制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改组学术委员会而涌现的青年人才,现在已成为北京大学的中坚力量。许多人因此把丁石孙列为最受北大师生爱戴的校长之一。但是,他自己又是怎么评价那段担任校长的经历呢?
丁石孙:我是个失败的校长。
记者:为什么您说您是个失败的校长?
丁石孙:因为我理想中好的学校不是这样。
记者:可是大家还会说丁石孙当校长的时候北大怎么怎么样,评价还是很高的。
丁石孙:我只能说我的运气比较好,因为1988年确实是北大达到很高的水平的一年。
记者:1988年,北大90周年校庆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做《精神的魅力》。您觉得,北大的精神会消失吗?
丁石孙:这不敢说,但消失不太容易。
记者:您的信心失去了吗?
丁石孙:那不是我所能做的,从历史上说,我已经过去了。
记 者:但是我想,很多北大人仍然会感谢您,因为事实上您给北大营造了一个很包容、很自由的氛围,到今天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年留下的这种气息。
丁石孙:这个不能归功于我。归功于北大,这就是北大的历史。
(本文原稿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提供,CCTV-10每周日22:10、每周二22:39播出。)
(责任编辑李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