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1964年中法建交和美台交涉

作者:陈长伟

个中国”的政策,至于声明发表的内容和时间则取决于法国发表声明的内容和时间:如果戴高乐公开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台湾别无选择;倘若法国声明模棱两可,那么台湾则有可能采取与美国一致的行动。蒋、克两人兄弟相称,蒋经国毫不掩饰他对美国的不满,对克莱恩抱怨说,美国从来没有设身处地为国民党考虑过,“我们必须每日强装笑脸以掩盖内心的痛苦……在法国承认中共的事件上,美国对台湾的压制使得国民党政府度日如年”。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没有按美蒋的愿望发展。就在蒋经国和克莱恩紧急磋商的当天,中法建交已取得实质性突破。1月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中法建交公报如期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只有两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美、台湾当局双方分别作出了强烈反应。美国国务院于中法建交公报发表不到半个小时之后发表声明,对“法国的决定表示遗憾”,并称:法国政府采取这一决定极为不合时宜。当晚,蒋经国也把一份经蒋介石修改的声明草案交给克莱恩,该声明“抗议”法国采取的行动,但没有表示要与法国断绝“外交关系”。台湾国民党当局暂时屈从于美国。
  虽然如此,蒋介石认定中法建交木已成舟、再无挽回余地了。1月29日,赖特与蒋介石、沈昌焕、蒋经国等人长谈了两个半小时。蒋介石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赖特作出三点保证:美国将尽力阻止法国与中共完成外交关系的建立;并敦促其他国家不要效仿;还将在联合国加强和巩固国民党的“地位”。但蒋介石对前景已不抱什么希望,他显得极为悲观,尤其担心中法建交将造成台湾军队士气低落,百姓民心哗变,他一再抱怨美国三年前阻止其“反攻大陆”才酿成今日之苦果,“若彼时反攻成功,则无中法建交之祸患,台湾的士气民心更不会如此之低沉”。
  
  蒋介石忍无可忍,法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终于“断交”
  
  的确,赖特开给蒋介石的方子只是一副没有任何药效的“安慰剂”,美台阻止中法完成建交的企图注定无法得逞。中法建交公报发表不到24小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敦促法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断交”。1964年1月30日,毛泽东接见法国代表团时强调,希望法国不要学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中国决不承认“两个中国”或“一个半中国”,否则双方不可能互派大使。2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郑重宣布:“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代表,在巴黎不可能再有任何人以中国外交代表的身份出现。”
  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法国的态度逐渐明晰起来。2月10日上午,戴高乐政府命令驻台湾“大使”皮埃尔·沙拉德向蒋介石传达口头声明:“法国将很快与北京交换外交代表,北京的大使一旦抵达巴黎,本人的身份将变成是法国驻中国的代表,而‘中华民国’驻法国的外交使团也将失去其存在的理由”。蒋介石再也忍耐不住了,在他看来,沙拉德的口头通知无异于官方照会。当天晚上,他立即约见赖特,他对赖特表示,沙拉德的口信使得台湾不可能再与美国维持一致行动,因为“中华民国与法国的外交关系已经由于法国的照会而终止”。赖特还是力劝蒋介石在得到法国政府的书面通知之前,不宜匆忙行动,因为“美国的所有努力在于让法国为整个事件承担责任”。蒋介石不再妥协退让,他要求赖特将其决定转告腊斯克和约翰逊。赖特知道无法说服蒋介石改变主意,他立即转而请求“行政院长”严加淦和“外交部长”沈昌焕,要求他们“再等一等”,但严、沈二人不敢和蒋介石唱反调,也表明出“坚决”的态度。当晚9点,台湾国民党当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法国的“断交”声明。经过简单的商讨,国民党“行政院”发言人在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中华民国”与法兰西共和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
  约翰逊政府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单方面行动怒不可遏,腊斯克对国民党当局在没有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就以“不恰当的方式”宣布与法国“断交”,从而白白错失把“断绝外交关系”的责任推给法国的良机,感到失望之至。他明白再对蒋介石提什么建议已经无济于事。2月12日,他通过赖特颇为无奈地警告蒋介石,“在美台双方磋商不充分的情况下,台湾就匆忙行事,美国支持中华民国国际地位的能力因而大大受损”。
  
  美蒋“大失颜面”,遭到“最严重的打击”
  
  事实上,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无疑是台湾“近十年来在外交方面所遭逢的一次最严重的打击”。1950年以来,美台苦心营建起来的拒绝承认中共政权的“堤岸”第一次在西方被撕裂一道口子。而且世人皆知,法国作为美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国,却在明知美国极力反对的情况下坚持与中共建交,此举让美国在欧洲“大失颜面”。由于法国是欧共体六国的主要成员之一,中法建交使得台湾与欧共体“建交”的希望成为泡影。在此之前,台湾国民党当局已与其他欧共体五个成员国达成“协定”。美国担心中法建交之后,欧洲其他国家纷起效仿,台湾
  国民党当局的国际地位将土崩瓦解。作为挽救措施之一,美国处心积虑地为台湾国民党当局和欧共体国家之间搭桥牵线。1964年2月12日,美国向驻波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荷兰等欧共体六国的大使馆发出电报,要求各使馆说服所在国政府接纳台湾向欧共体派驻“代表”。约翰逊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台湾国民党当局与欧共体成功地建立“外交关系”,可以部分的弥补法台“断交”所造成的台湾国民党当局在欧洲的“外交”孤立;欧共体国家在台湾的投资与贸易也有利于台湾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是,此举终因法国反对,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 谢文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