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话剧与京剧《八一风暴》的幕后

作者:刘云晓 雄涓迅

贵、袁世海、张庚、李啸仓、陶君起、黄芝冈等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戏剧报》等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叶浅予画了演出速写《绣旗》、《赴宴》等在《人民日报》刊载。
  进京演出之后,张家口市京剧团名声大震,先是在保定、石家庄、阳泉、太原、大同等地巡回演出,根据各方意见对京剧《八一风暴》再次修改。这一时期对剧本大的修改16次,小的修改百余次。从1964年始张家口市京剧团的《八一风暴》按文化部安排在全国巡回演出。
  在一年多的巡回演出中,各地有关领导同志均到剧场看望或举行座谈会表示欢迎。他们感谢张家口市送来好戏,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为当地的剧团送来戏曲改革的宝贵经验。
  在山西太原演出时,恰逢华北局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五省市书记会议,与会人员在山西大戏院观看了演出。彭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李雪峰(华北局书记)、万晓塘(天津市委书记)、乌兰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林铁(河北省委书记)、陶鲁笳(山西省委书记)等接见了演职员并给以鼓励。
  1964年7月,张家口市京剧团由青岛到上海,在天蟾大戏院演出。天蟾大戏院门楣上做了《张家口市剧团演出》的霓虹彩灯海报,门厅里布置了京剧《八一风暴》的剧照。著名戏剧家曹禺看了演H{后高兴地说:“真是一出好戏。”上海京剧院院长、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著名武生盖叫天也到戏院看戏并看望剧团演职员。上海市文化局组织上海京剧院、越剧院、沪剧院先后与张家口市京剧团进行了互访、座谈并交流经验。
  张家口市京剧团的京剧《八一风暴》从1959年至1965年共演出898场。
  
  香花成“毒草”好戏遭厄运
  
  由江西省话剧团和张家口市京剧团演遍全国,并被解放军总政文工团、上海戏剧学院、全国各省话剧团、京剧团、评剧团等移植的《八一风暴》使历史上的八一南昌起义深入人心,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形象、生动地广泛传播,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香花。
  在10年“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基于篡党、篡军、夺权的目的,蓄意将《八一风暴》诬蔑成“流毒”甚广且有“深层背景”的“大毒草”。在林彪“两杆子”(即枪杆子、笔杆子)政变经的鼓噪中,《八一风暴》成了他们妄图实现篡党夺权罪恶目的舆论障碍。江西的造反派在南昌八一广场召开“造八一南昌起义反”的万人大会,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被砸。话剧《八一风暴》不仅要被批深批透肃清“流毒”,而且还要彻底清算这条“黑线”所有人物及幕后指挥。1968年7月24日,在江西文艺界造反派公开发行的《文艺战线》报上,刊登了“江西省话剧团毛泽东思想战斗纵队”署名写的《黑话剧(八一风暴)出笼前后》一文。文章写道:“1958年5月,方志纯及其爪牙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定坤、石凌鹤之流,成立了所谓‘文艺创作放卫星指挥部’并把‘八一起义’定为放卫星的重大题材。石凌鹤亲自组织刘云等坐镇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专门搜集材料,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创作,一个借反映‘八一起义’为名的鬼胎即孕育而成。”随后,编剧、导演、演员,参与过工作的人员被列入“反党”黑名单,炮打火烧,批透批臭。不少同志被关押,送进“牛棚”、劳改、下放。
  另一方面,林彪、江青及其在江西的代理人积极策划要将《八一风暴》改成“前半出写起义,后半出写失败”并突出宣扬林彪的剧本,借以实现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1969年5月13日,江青对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国京剧团等单位部分人员讲道,“南昌暴动跟敌人打了第一枪,但是失败了,主要是政策上的错误,依靠外援到了海陆丰,被敌人消灭剩下不到一个团,上了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是主席创建的,要写不能光写秋收起义,还要写南昌起义……写那样大不行,要写一个营。南昌起义有一个戏叫《八一风暴》,可以改写一个团,最好一个营,要摆脱贺龙。《八一风暴》叫张家口市京剧团先搞,然后我们再磨。”
  1974年,毛泽东提出恢复贺龙的名誉,周总理亲自主持了贺龙追悼会。为了使京剧《八一风暴》尽快上演,1975年夏,张家口市文化局创作办公室先后派刘涓迅、李章、杨晓雄与张家口市京剧团团长白科华、党支部书记吕宏志等赴南昌、九江、武汉、北京等地采访搜集史料,并提出京剧本《八一风暴》的修改意见。当时,南昌市京剧团按照“写一个营”的意见,搞出一台名为《洪城枪声》的戏,请张家口一行观看后,当地文化部门在征求刘涓迅等和原话剧作者余凡的意见时,该戏被余凡戏斥为“把将军服(贺龙)套在了小营长身上……”当时,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大旅社)是不对外开放的,张家口一行破例被允许观看,并与该馆专家凌家传进行了座谈。接着刘涓迅等到庐山、九江考察。然后在武汉参观了毛泽东主持过的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都府堤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故居等。通过对史实的了解,改编组对京剧本的初步共识是在原改编本基础上,加入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背景戏:一是剧中人韩钊由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带到南昌一面红旗;二是田英在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后,以毛泽东的学生身份由武汉农讲所脱险赶来参加南昌起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张家口市京剧团演职员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和极大的激情,迅速赶排出新改编的京剧《八一风暴》,以实际行动追悼敬爱的周总理。然而,秉承“四人帮”旨意的造反派头头们也极快地开始追查“是谁指使复排的”,要抓出幕后的操作人,京剧《八一风暴》的复排被扼制在摇篮里。粉碎“四人帮”后,为了使京剧《八一风暴》尽快上演,改编组再次到北京走访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新组成的文化部核心组领导成员,搜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邓颖超等关于南昌起义的有关回忆和讲话,访问了萧克、何长工、刘型、涂国林、罗绍渔等参加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革命前辈和一些研究中共党史的专家们。改编组进一步搜集到宝贵而翔实的史实,也受到了实事求是的革命传统教育。改编组回到张家口后,张家口市委在京剧团召开常委会听取了汇报,作出复排的决定。
  
  始于辉煌 再创辉煌
  
  1977年初,文化部核心组派中国京剧院的导演李紫贵、音乐设计刘吉典、舞美设计郭大有等专家赴张家口帮助赶排京剧《八一风暴》。复排剧本最后定稿由杨晓雄执笔,全剧最后执导是李紫贵。
  1977年1月18日,京剧《八一风暴》在张家口市正式上演,新华社发了消息,称“被‘四人帮’打入冷宫10年之久的现代京剧《八一风暴》,最近在张家口市重新上演”。文艺界开始迎来拨乱反正的春风。各地戏曲剧团纷纷到张家口观摩学习。1月下旬,该团进京被安排在人民剧场隆重演出,在京演出9场,许多中央领导、文化界、戏剧界同行和热心观众看了演出。接着全团移师河北省会石家庄演出。1977年3月《河北文艺》正式发表了张家口市文化局、张家口市京剧团改编复排的京剧《八一风暴》剧本,7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出版了该剧的选场唱片。
  与此同时,江西省话剧团、总政话剧团等各地话剧院团陆续恢复重新排演了话剧《八一风暴》,同样受到全国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话剧《八一风暴》改编的彩色故事影片《南昌起义》,也非常成功,重现了气势磅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历史真实画卷。
  
  (责任编辑 刘一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