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杨尚昆与中共中央机关三次“大搬家”
作者:李 颖
络的畅通。转战陕北的中央纵队不可能架设大电台,但又必须同全国各战区、各根据地及时联络。因此,在晋绥建立中央后方电台,负责收转中央与各地往来电报。二是侦察敌情,收集情报,当好中央的“耳目”。后委不仅每天收集国内情报,而且还搜集一些国际上的情报,提供给转战陕北的毛泽东等参考,保证了毛泽东和党中央耳聪目明,正确决策。同时,还汇总整理、通报和交流人民解放军各部的作战经验。三是做好后勤保障。根据中央纵队的需求,征集补充新兵,运送被服、弹药、食品以及可供参阅的蒋管区书报杂志。四是根据中央的委托,指导蒋管区的群众斗争,并为开辟新区工作准备干部。当时在三交开办的“川干训练班”,就是由重庆撤回的人员及一批川籍干部组成,共260余人,根据形势的发展,可随时派回四川工作。
总之,后委的工作头绪多,事情杂。有人说,无非是吃穿用、后勤保障。王震比较了解后委的工作。他说过:有些同志以为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没有参谋部,这是一种误解,“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顺利转移:第二次“大搬家”
1947年3月,党中央撤出延安,4个月后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小河村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首次提出用5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打败蒋介石。又过了不到半年,形势进一步发展。12月,毛泽东在杨家沟会议上明确宣布:“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应该到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最方便和最有利的地方去,而先期到达河北西柏坡的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委已经在那里打开了局面。西柏坡当然地成为最理想的地方。也就是在这次十二月会议上,中央初步考虑中央纵队(前委)东渡黄河同中央工委会合。
1948年1月20日,叶剑英和杨尚昆接到周恩来和任弼时来电:后委的迁移,按计划在3月中旬开始行动。于是,在1948年早春,杨尚昆就开始着手指挥和组织中共中央机关进行第二次“大搬家”。
根据以往的经验,中央领导机构转移时,情报、通信工作一刻也不能中断。所以,1948年1月初,杨尚昆就派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到河北平山同中央工委接头,预先布置通讯接转工作。1月中旬,杨尚昆派军委供给部范离到晋绥和晋察冀军区接洽,解决运输力量和沿途食宿问题,商定由晋绥军区负责护送,晋察冀军区负责接应。从保证安全考虑,转移的路线分南北两路:北路从三交镇经兴县、岢岚、五寨、神池、代县、繁峙、五台到聂营,这一线可以走大车;南路由三交经岚县、静乐、轩岗到崞县,这时崞县一带常有阎锡山的部队出没,所以到聂营需从豆村南下进入平山。沿途经过的村庄小,粮草供应困难,只能由精干人员以小分队行军方式进行。聂营是个转运站,再往前就由晋察冀军区接运。
1月下旬,按杨尚昆的要求,军委二局、三局抽调400多人组成先遣组,携带必需的通讯器材首先离开三交,接着第二批520多人又携带部分物资出发。
3月12日,叶剑英和李涛、李克农离开三交。这样,军事和情报系统的电台都已经沟通。杨尚昆仍留在三交,一边做后委的结束工作,一边等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到来。
3月23日,偏居陕北13年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东渡黄河,前往河北建屏县西柏坡村(今属平山县),同中央工委刘少奇、朱德等会合,指挥全国的战略大决战,开始解放全中国的准备工作。
3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冒雪到达三交镇双塔村。当天晚上,杨尚昆陪同毛泽东等到三交看望后委的同志们。回到毛泽东的住处后,当即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一行带一架电台和部分警卫人员共100多人,于第二天经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所在地小住数日后,走北线前往西柏坡;指定由杨尚昆率领中央纵队的其他人员和后委的最后一批人员徒步向西柏坡开进。
3月底,杨尚昆率领最后一批人员分批出发。行前商定:由军委二局的谢逸志率一个组打前站,一局的张一民带一个组殿后,沿途检查行军纪律。人员按单位编组:一般干部和战士自背行李步行;中级干部和体弱的同志骑马或骑毛驴,也有的乘坐驮轿;儿童坐在柳条筐里,一头毛驴驮2个,一匹骡子驮4个。沿途每隔五六十华里,由军区设一个兵站,负责安排转移人员的住宿和骡马的草料。
一路上,捷报频传:华东野战军解放了威海;中原地区我军再克洛阳,收复偃师、许昌。4月22日,我军收复延安的消息传来。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杨尚昆率领大家到达了西柏坡。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行于4月13日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项南庄。10天后,周恩来和任弼时先到西柏坡。毛泽东因准备访苏暂住项南庄,直到斯大林提议推迟访苏时间,才于5月27日来到西柏坡。
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会合后,中央工委和后委已经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各部门的机构和人事作了调整。1948年5月23日中央办公厅《通知》载明了这次调整。《通知》说:“中央书记处决定原中工委、中后委撤销。中央及军委各部门负责人员略有调整。”“杨尚昆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仍兼中央军委秘书长。”“决定成立中央办公厅,由杨尚昆同志负责”,“以杨尚昆同志兼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直属机关警卫司令部,以杨尚昆同志兼司令员”。
在延安时,任弼时兼任中央秘书长。中共七大后,他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日益严重,虚弱的身体很难坚持繁重的日常工作。到西柏坡后,周恩来实际上担负着中央秘书长的职责,凡是中央书记处决定了的党政军大事,都由他组织实施。最初,周恩来每周选一个晚上,召集党政军各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由他传达中央书记处的指示,各部门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会上提出,他能当场回答的就回答,不能马上作答的就记录下来再研究,这叫“大办公”。这种“大办公”常常开会到深夜。
7月下旬,周恩来在“大办公”会上提出:今后行政方面的电报由杨尚昆批发,叶子龙经办;文件处理交政策研究室,以照顾任弼时的健康,减轻他的工作量。同时,为了缩小“大办公”的范围,减少“陪会”的人数,他把问题归类,除了作战问题外,日常工作由杨立三、薛暮桥和杨尚昆三人参加。他们坐在长桌子的一边,周恩来坐在对面。要处理的电报摆在桌上,属于财经方面的事,由薛暮桥先提出处理意见,经研究后,周恩来明确地讲个一二三;属于物资供应方面的问题,由杨立三先发表意见。凡是定下来的事,当场起草电报交给周恩来,经他修改后发出。会议每晚都要开到12点以后,常常到凌晨两三点。重要的电报,等毛泽东起床立刻送他看后,再发出。杨尚昆说:这样,工作效率很高,办事比后来在中南海时还要快。
后来事情更多了,并且慢慢集中到打仗方面,杨尚昆等人固定参加的会也不开了,就由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