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杨尚昆与中共中央机关三次“大搬家”
作者:李 颖
定,他需要找谁就找谁。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党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1949年1月底,叶剑英来电,要杨尚昆去北平,筹划把中央机关迁入北平。周恩来对杨尚昆说:你抽不出身,因为“客人”马上就到。周恩来说的客人,就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这次是斯大林派他来同中共中央商讨党政军大事的。
米高扬走后,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详细规划了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随之,第三次“大搬家”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奔向北平:第三次“大搬家”
1949年3月17日晚,七届二中全会已结束而公报尚未发表时,中央书记处决定:3月23日启程向北平迸发。
从接替李富春的工作以来,杨尚昆已经经历过两次“大搬家”:一次是从延安撤到晋西北,一次是从晋西北东进到西柏坡。那两次,都是骡马驮运和两条腿走路,还要防备敌人的骚扰和空袭。这次从西柏坡进北平,已大不相同:一是从乡村到大城市,准备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全国性的人民政权。二是军事上、政治上我们都掌握了主动权,交通运输有汽车,有火车。人们的心理也起了变化:撤离延安时,为了轻装,大家生怕东西丢不掉;这次相反,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丢,有的同志连一张木板床都想运走,说这张床睡着舒服得不行,一定要搬走。三是进入北平,最尖锐的问题是安全警戒。北平曾是国民党华北“剿总”的所在地,原来特务机构林立,还有美英的国际间谍,另有从东北、华北和西北流窜进北平的暗藏特务。国民党北平的党政军机关虽然已被我军管或宣布解散,但社会政治环境一时还来不及清理。
中共中央机关的搬迁和安置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所以,1949年初中央就成立了“转移委员会”,由周恩来主管,杨尚昆和曾三具体负责,着手进行筹备。
首先是驻地的选择。为选择中共中央迁移北平后的驻地,1月中旬,杨尚昆先后派李克农和范离到北平选址。经过实地勘察,并同叶剑英、彭真商量,他们建议中央机关迁移北平后暂驻离北平市区20公里的西郊香山。这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确保安全。香山远离市区,林木葱郁,环境幽静,有利于保密、警卫和防空。而中南海虽然曾经是国民党华北“剿总”的驻地,但地处闹市,安全警戒条件不成熟。二是香山的慈幼院有一批现成的房屋可以利用,双清别墅可以供毛泽东临时居住。三是有利于机关干部逐步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环境的转变。2月1日,杨尚昆将这一方案报告周恩来,周恩来表示同意。2月底,李克农来电报告具体安排方案。为了保密,中央机关对外用代号,称“劳动大学”。设立三个临时办事处:第一站设在城内弓弦胡同15号,称“劳大筹备处”,由赖祖烈负责;第二站设在城外青龙桥,由王范负责,称“劳大收发处”;第三站就是香山驻地,由边纪中、田畴负责,称“劳大招待所”。中央机关分驻在香山,中央军委机关分驻在西山一带,中央警卫和公安部门分驻在西直门、颐和园至香山一带。为了便于联系群众,工青妇等群众团体驻在城内。 其次是安全警戒问题。对此,周恩来十分重视,作了周密布置。四野派吴烈所部一个师进驻香山一带,并在香山制高点“鬼见愁”设立了一个高射炮阵地。杨尚昆还派一位扫雷专家和一位无线电专家与范离一起,作为先遣人员进驻香山。
再次是交通电讯问题。从西直门到香山,当时没有正规的公路,汽车上不去。杨尚昆从四野调来一个工兵连,用20天时间赶修了一条公路,汽车可以直上香山,到双清别墅,这是中央进北平前修的第一条公路。杨尚昆还特地请来廖承志,把电台广播的交替问题安排好。
3月19日,周恩来在西柏坡主持召集各单位负责人会议,由赖祖烈报告香山驻地的情况。会上宣布中央书记处在25日抵达北平,指定杨尚昆24日提前到达北平。
与此同时,北平方面成立了迎接中央迁平组织委员会,由叶剑英负责,成员有聂荣臻、程子华、刘亚楼和李克农4人,并准备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毛泽东知道后,主张缩小规模,减少浪费,改在西苑机场检阅驻平部队,会见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
3月20日,第四野战军派保卫部长钱益民、副参谋长苏静等人,带领一大批同志,开着130余辆各类汽车,从北平到西柏坡给党中央搬家。
3月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七届二中全会公报时,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向北平进发。
3月23日下午,杨尚昆和伍云甫一起坐小吉普离开西柏坡。为了赶在中央的队伍之前到达北平,他们不走经行唐、唐县到保定那条线,而走捷径经灵寿,北向定县,到保定时已是子夜12时。这时,保定满城都是向平津迁移的人,解放饭店已经住得满满的。他们只得找到一个叫交通旅馆的小客栈,在大炕上挤了一个晚上,天一亮又赶路。24日中午,到涿县,在四十二军万毅部驻地略事休息。下午3时又乘车赶路,终于在黄昏赶到香山,和范离、田畴谈了一下工作情况,即下山到振芳楼,夜晚即宿于楼上。
几乎与此同时,毛泽东一行于3月23日夜住唐县淑闾村,24日下午到涿县,夜宿四十二军司令部大院,25日凌晨2时从涿县上火车,清晨到达北平西郊的清华园车站下车,到颐和园益寿堂休息。
3月25日上午,杨尚昆和伍云甫上香山查看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住房。毛泽东的住所安排在双清别墅,坐北朝南,房舍宽敞,四周竹木新绿,两棵参天的银杏树,新芽初绽,环境颇为安静。西南面有两个防空洞。西边,有百米小径,通向来青轩,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的住所。杨尚昆住在附近的昭庙,这是中直党委和中央办公厅秘书处的办公处。中午,杨尚昆去颐和园看望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后,即与李克农一起到西苑机场,检查中央领导人会见前来欢迎的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及检阅部队的准备工作。检查完毕,又赶回香山。遗憾的是,为此杨尚昆没有能够参加中央入城检阅这一盛事。
中央机关暂住香山,虽有优点,但缺点也不可避免,那就是交通不方便,又太分散,有时跑一个地方就要花一天时间。中央办公厅没有汽车,从香山到城里办事没有车不行,这难坏了交通科长王敬先。杨尚昆只好跑到四野政治部找萧向荣。他们收缴了一二百辆小汽车。杨尚昆说:你给留20辆行不?萧向荣答应了,这才稍稍缓解了矛盾。
6月15日,因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暂住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此后进城均住此处。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夕,毛泽东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菊香书屋。随后,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也陆续迁入北平市内。
至此,第三次“大搬家”才算正式结束。
杨尚昆曾说过:我当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最初几年,做得最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搬家,三年搬了三次家。实际上,这三次“大搬家”,都是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迈步奔向全国胜利的搬迁。三次“大搬家”的背景不同,却一次比一次繁杂,情况瞬息万变,组织工作千头万绪。杨尚昆上通下达,周到细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表现了非凡的领导和组织才能,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刘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