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王震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
作者:郑家真
在抢建云山水库的同时,王震还指示在完达山南麓发起抢建一条从密山到虎林的铁路的大会战。铁路全线114公里,横贯三江平原腹地。由于它的贯通,将使分布在这一带的“八”字头农场以及新建的八一农垦大学、医院、工厂等连成一片。经过连续三个月的苦战,密虎铁路于7月25日正式通车。
关心下放的“右派”
1958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十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来自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右派分子”约1500人。他们被集中在密山垦区的八五〇、八五三农场。还有军队系统的“右派”,他们来自总参、总政、国防部、空政、海政、航空兵部、装甲兵、公安文工团,此外还有来自公安等20多个单位以及上海下放来的“右派”。这是一支“阵营坚强”的“流人”队伍,当急需大批人才的时候,他们被“下放”到了北大荒。
王震在一次讨论如何处理“右派”的会议上建议,中央各部不要的“右派”统统交给他。当时,有人开玩笑说,一下子吃下这么多“右派”,不怕闹肚子?他回答说,他不仅不怕,而且要用最短的时间,把他们“改造”成有用之才。中央批准了他的建议,他就给北大荒接收单位的领导打招呼,对“右派分子”要热情相待,要以同志相称。
著名作家丁玲和她的丈夫陈明,就是当年从北京下放来北大荒的“右派”。陈明先期到达八五三农场二分场西北角的白桦林边劳动。那年,丁玲54岁,这位以《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而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女“流人”回忆初到密山时的情景:“1958年6月下旬的一天,凌晨4 点钟,我到了密山。东方升上来的太阳,照着我的身影。在密山,一个熟人也没有,我只是孤身只影……”她又说:
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一个童话吗?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黑夜里,偎缩街头,划亮了一根又一根火柴,幻想从中得到生的温暖、光亮和希望……当时,我的心情跟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模一样呵……给我点亮第一根(火柴)的是王震将军。在那种时候,对我们这种人,肯伸出手来……他真是个有魄力、有勇气的人。我感谢他,将永远感谢他。
当时王震为了照顾老两口,让他俩到靠近铁路线的汤原农场安家落户,不编入集体生活和劳动的“右派队”,而是单独安置,这对当时“右派”来说,是一种相当特殊的照顾。在密山农垦局的办公楼里,王震对丁玲说:“思想问题嘛,我以为你下来几年,埋头工作,默默无闻,对你是有好处的……你这个人我看还是很开朗,过两年摘了帽子,给你条件,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这里的天下很大。”
著名诗人艾青也得到过王震的保护和关心。下放北大荒前,王震请艾青到家里谈心。第二天,又亲自去艾青家,动员他爱人和保姆一起去北大荒。保姆不愿去,王震就从农垦部临时找了一个。艾青到北大荒,王震再三嘱咐八五二农场领导:“政治上要帮助老艾,尽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要让他接触群众,了解农垦战士。”同时,他又对艾青说:“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骂你的。”
王震十分关心北大荒文艺事业,在他的过问下,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彩色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在全国放映后获得好评。他还亲自参加话剧《北大荒人》的讨论,把吴祖光、李景波等人从“右派队”调到话剧队,帮助修改剧本。《北大荒人》赴湛江、北京演出获得成功后,在他的过问下,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
创建八一农垦大学和农业科研所
1958年8月1日,王震在偏僻荒凉的裴德镇创建了北大荒第一座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并亲任校长。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说:“校名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精神来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支援和武装垦区。”初创时,学校实行“半耕半读,劳动建校”,第一批学生来自十万官兵。八一农垦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历程。建校初期,教师奇缺,王震指示学校派人到垦区范围挑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其中包括34名中央下放来的“右派”。王震鼓励他们放下包袱,为培养北大荒人才做贡献。1959年上半年,高教部下令整顿新办院校,以“劳动建校”闻名的八一农大首当其冲。王震和农垦部党组果断作出决策:八一农大不仅要办,而且要转为农垦部直属的全日制学校。40多年来,八一农垦大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为全国农垦系统和黑龙江省培训了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如今,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和垦区各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领导骨干或专业骨干。
如果说八一农垦大学是北大荒的最高学府,那么,农垦科学院就是北大荒的“科学城”了。这座建在佳木斯市郊的“科学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年王震倡导建立的八五○农场科研站和八五○农场五分场(后改为农垦部实验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场科研站和实验场,对当年北大荒农业生产以及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959年8月,王震和农垦部党组在《关于成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确定科学研究项目的决策》中专门指出:“党组决定在黑龙江的密山(即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成立一个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重点研究农牧场的机械化、电气化,畜牧业的良种培育和繁殖,以及大豆选育等项目。”
不久,东北农垦总局成立,两局的科研人才汇集,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到1979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大荒的“科学城”终于在黑土地上崛起。农垦科学院已成为国家为加速三江平原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机构。
因病离职休养
1962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北大荒农场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撤销牡丹江和合江农垦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设在佳木斯),管辖原来两局所属农场和其他企业。中央的决定写道:“为了加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现有国营农场的领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的商品率,开发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更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综合经营,特决定成立东北农垦总局。”东北农垦总局的成立,使三江平原东西部地区的国营农场群连成一片,地跨15个市县,东至乌苏里江,北至黑龙江,西至小兴安岭,南临兴凯湖之滨,成为广阔而独特的农业经济区域,具备了建成商品粮基地的实力,成为拥有24万职工的中央直属大垦区。
12月,王震偕兼任总局局长的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来到白雪皑皑的佳木斯,共同主持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东北农垦总局工作会议。王震在会上说:“我们要认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是垦区全体职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绩和开垦的光明前途的前提下提出的。事实证明:开垦荒地、建设国营农业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进中是解决日益增长的商品粮食、肉类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是解决社会劳动就业的一个办法和一个方面。国营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改革中要走在前面和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