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听杨尚昆谈“四清”运动

作者:苏维民




  通过半年的蹲点,使3个队的干部、社员看到我们工作队确实是诚心诚意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并非有意去整人。中办的同志和地方的同志一起,坚持同社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我进村后,住在贫农潘景连家,和赵宇田、刘吉顺住一个屋,被潘老汉引以为荣,逢人便说“我家住了一个老汉两个娃”。我们刚刚进村时吃派饭,吃饭也是扶贫。那时工作队员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4角钱,我们就集中使用,选那些确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困难户,去吃一个月的饭,预付12元的伙食费,他就可以用这点钱买些棉布、棉花缝制冬衣,解决过冬问题。春节后第二次进村时,工作队自己起伙,主要是从卫生考虑,并未提高伙食标准。半年间硬是没有吃过一次肉。这种同群众同甘共苦,真正实行“三同”,而不是哗众取宠、摆花架子的过硬做法,赢得了群众的好评。运动后期,直到选出了新的贫协和大队管委会,我才向群众公开身份,群众反映,早就看出了他是个大官。还说中办的这些同志有来头,不愧是毛主席身边的人。运动结束我们撤离时,几乎是全村人出来送行,依依不舍,感情真挚。我们乘坐的大卡车开走很远了,人们还不散去。3个村的情景都是这样。
  
  一 批 问 题
  
  通过这次蹲点,杨尚昆初步摸到了农村的一些实际情况,深感对农村阶级斗争形势的看法以及“四清”运动中的一些做法,都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于是向中央反映。对此,我们当年是知其事,不知其详。杨尚昆在谈话中回忆,他当年还不可能在总体上对“四清”运动提出重大意见,提出的都是一些具体的问题,有这么几件事:
  
  一是运动后期,我打电话给龚子荣,说有几个问题请他请示中央:(一)关于划阶级问题,中农划不划?如何掌握重新划地主、富农的标准,对那些一贯表现好,可划可不划的是否可以不划。还有,要不要搞“阶级档案”?陕西有的地方已经印发了“阶级档案表”,这种表非常烦琐,很难填,也很难填准确,日后无法作为依据。(二)地、富财产动不动的问题。(三)干部贪污的退赔问题。可否采取检查从严、退赔从宽的原则处理。(四)关于干部打击面问题。有的同志说,对干部只要不开除公职,给予行政撤职、开除党籍、留党察看都不算打击,这是否妥当?龚子荣写了一个电话记录送给彭真,彭真也很为难,只好批示:“还是综合各方面问题,汇集起来看看,可以等西北局讨论后,先听听他们的意见。”
  二是回京后,我向中央作的蹲点报告中提出了几个问题,主要是:(一)关于在运动中如何对待干部问题。经过调查,我们认为现任和卸职的干部中,好的和比较好的占90%,问题多的占9%。从这一基本情况出发,我们把好的干部作为依靠对象,鼓励他们积极工作,改进作风,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对所有犯错误的干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既放手发动群众,揭发批判他们的错误,又耐心教育,热情帮助,启发他们自觉革命。对于有错误、有问题,又不检查、不交代的,决不姑息迁就,但只要认识错误,决心改正,就诱导他们查危害、挖根源,提高阶级觉悟,给以将功补过的机会。经过改选,大队的几个主要干部都连选连任或改任其他职务,生产队的干部连选连任或改任其他职务的占60%以上。(二)关于建设好党的领导核心问题。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我们始终明确必须把整党建党工作抓好,给大队留下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在牛角大队,先后召开十余次党支部委员会或支委扩大会,严肃认真地解决了支委会内的团结问题,在此基础上改选支委会。改选前,在党内外再次进行树立党的核心领导、认真推举支委候选人的教育,号召大家挑选最好的党员担任新的支委。选举结果,原来的7个支委有3人连选连任,1人改任生产队长,3名在运动中表现好的党员和1名在运动中入党的新党员被选进了新的支委会。新的党支部产生以后,工作组逐步退到第二线,一般问题由党支部负责处理,重大问题由工作组和支委会共同研究作出决定。在工作组离村一个月前,新的支委会已经完全担当起领导大队全面工作的职责了。
  三是我回京以后,邀请中央机关一些参加“四清”蹲点的同志座谈。我提出一批问题请他们考虑,主要有:(一)“四清”运动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按照《二十三条》规定,整个运动的时间缩短了,那么搞一期“四清”主要做哪些事?比如建立各种组织就要力所能及。牛角大队就没有按规定建立民兵组织。长安县委书记顶不住,说造个花名册吧。我说要造你们去造,我不管。我们只抓三大组织:党支部、贫协、生产管理委员会。还有,长远生产规划搞不搞?有的地方搞了,面面俱到,一两万字,谁去落实?问题是突击搞出来的东西,缺乏科学论证,到底有没有用?(二)关于划阶级。最大的问题是地主、富农的子女和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如何划成分?比如在延安老解放区,原来的地主、富农早已不在了,他们的下一代定为地富子弟,第三代定为地富家庭出身的子弟,再往下第四代怎么划?这部分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8%—10%,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做到团结95%以上的群众。还有,什么都强调贫下中农成分,好像贫协比共产党还纯洁。中农有点灰溜溜的,中农的子弟申请加入共青团都很难。我曾对康生说,你不是搞理论的吗?过渡时期的阶级、阶级斗争、阶级关系的变化究竟有什么说法?他支支吾吾。(三)关于贫协组织,能否长期存在发挥作用?运动中强调贫协作用,运动后还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贫协要揽权,就会同生产队,同党支部发生冲突。(四)关于运动要不要从夺权入手?根据我的了解,真正属于两面政权的是极个别的,总不能说建国15年,反革命政权反而多了。
  根据以上这些想法,我在给中办第二批下去参加“四清”的同志讲话中提出:(一)搞运动主要抓大是大非。要有意识地把小是小非放过去,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农村,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些地方,贫协的地位比党组织还高,运动中许多问题由贫协作决定,其实背后是工作组在领导,运动后期,党支部恢复正常工作,贫协就不满意了。因此改组大队党支部,不要拖到运动后期。(二)要自始至终抓生产。抓生产,既要抓粮食,也要抓副业、抓多种经营。至于长远规划,不要搞得太烦琐。我在牛角大队,只提一个奋斗目标:亩产千斤粮,百斤皮棉,每户一头猪,几只鸡。简单明了,家喻户晓,老人小孩都记得住。.
  
  调解胡耀邦和西北局间的矛盾
  
  我们去长安蹲点的时候,正值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病重,中央派胡耀邦去接替他的工作,并任西北局第三书记(后任第二书记)。不料没过多久,他就和西北局发生了很大矛盾,双方都向杨尚昆反映情况,杨尚昆不得已做了一个“和事佬”。因为双方的看法差距很大,杨尚昆夹在中间很是为难,但又不得不尽力去做。这是杨尚昆下乡蹲点碰到的一件大事,现在知道内情的人已经不多了,他详细地给我们讲了缓冲双方关系的经过:
  
  胡耀邦离开团中央,很想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在去陕西前,他已经跑了不少地方,了解了许多情况。到陕西后,他又立即下去巡视工作,先后走了十几个县和一些厂矿、学校,多次讲话、作报告,对当时一些“左”的作法有意见。他讲话有思想、有见地,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很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但是,他讲话不严谨,容易被人抓辫子。
  胡耀邦到陕西不久,就向西北局和中央作了题为《走马到职报陕情》的书面报告。报告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明显和西北局的看法有分歧。主要是:(一)用数据说明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估计过于严重。他说中央五月工作会议后,省委在西北局的督促和帮助下,揭开了省、地、县三级领导核心的盖子。据初步排队,省一级65个厅局,整个烂掉了和问题严重的占70.7%。9个地市委,问题严重的占77.8%。103个县市委,整个烂掉了和问题严重的占60.1%。全省有660多个干部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处分。(二)关于怎样对待干部,他说不管我们党混进了多少阶级异己分子,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干部还是大多数,他们虽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不能否认他们的大多数人可以改正错误,应当思想批判从严、处理从宽,采取大批处分和清洗的办法,同样是一种右的消极的错误政策。(三)关于农村的阶级斗争,他说我国现时农村出现了不少剥削压迫人民的特权分子,还有这样的一些集团,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特权阶层。不能说我国农村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特权富裕阶层。(四)关于陕西的农业生产,他说这几年陕西的农业生产严重落后了。抓生产小手小脚,慢慢腾腾;抓阶级斗争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