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抗日战争期间的国立中学

作者:张颂甲




   1.在当时十分拮据的战时财政体制下,政府对国立中学的办学经费实行国家和地方财政包干制,对流亡学生则实行全面的由国家供给低标准的免费教育。虽然后来改为“贷金”,实质上仍是全部免费。当时作出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抉择,是颇为不易的。
  2.将大批流离失所的教师加以收容聚集,组建成一支庞大的、爱国的、敬业的教师队伍,由他们把众多无知、少知的青年教育成材,这是一大成功。当时国立中学办学条件普遍很差,但教学质量却相对较高,就是凭借这支总体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艰苦奋斗、精心培育得来的。
  3.将众多青少年收容集合起来,使他们有饭吃、有学校住、有书读、有人管教,摆脱了蹉跎青春年华的厄运,这是一大功德。国立中学绝大部分是实施基础教育的普通中学,以文化知识课为主体,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完整。这就使一代青年人能够接受较好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为继续深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4.国立中学的课程安排虽有公民课,后期又加了军训课,并有纪念周训话的例行公事,但所占课时比重不大,政治色彩也不明显。在机构设置上虽有训育处,用以控制学生的思想行为,但训育主任大多是与学生对立的人物,被称为“卖狗皮膏药的”,得不到学生们的拥护,对学生思想控制难以收到实效。学生的思想主要是受到授课教师的潜移默化熏陶,基本倾向是爱国、抗日的。
  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期间,彼此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中国共产党在各个解放区确实也以不同办学方式,收容、教育了一批又一批有为的青少年,成为后来各条战线上的精英骨干。但就大后方开办国立中学而言,是国民政府在战时履行其理所应当地承担的责任,其初衷似乎并未在争夺青少年上多做文章。
  5.国立中学像巨大的炼钢炉一样,为祖国为人民锻炼熔铸出大批栋梁之材。抗战胜利后,这批学生怀着深厚的底蕴,投身到各个高等学府和各条战线,继续完善学业,充实自己,各自努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说起从国立中学产生的光彩夺目或有杰出贡献学生的名字,不能不首先提到国立九中学生、“两弹元勋”邓稼先。其实,每个国立中学都可以罗列出一连串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名字。例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曾是国立八中学生。国防科工委前主任丁衡高上将和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瑞士苏黎世学院博导许靖华,曾是国立中大附中学生。文化部原副部长、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说:“国立六中是我少年流亡时期的母校,是我奔赴延安的出发地。”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校友至今都怀念他们的同学、著名诗人郭小川等。我所在的国立十六中,也有天津市委原代理书记、市长聂璧初,曾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的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等知名人物。(责任编辑 汪文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