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我为周总理处理后事

作者:韩宗琦

出了心里的话。当他走出去的时候,还不时地回头,依依不舍。
  郭沫若当时正在北京医院住院,当他得知周总理逝世的噩耗时,难过得昏了过去,经抢救才苏醒过来。告别那天,他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坚持要到告别厅去告别,回到病房用颤抖的手写下《悼念周总理》诗一首:
  革命前驱辅弼才,
  巨星隐翳五洲哀。
  军民热泪纷纷落,
  吊唁洪潮滚滚来。
  盛德在人长不朽,
  丰功垂世久弥恢。
  忠诚与日月辉耀,
  天不能死地难埋。
  第二天,郭老让夫人于立群将诗抄了一份给我。这首诗的誊写件我一直珍藏着,直到天津建成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才把这首珍贵的诗连同总理两老送我的所有文物一并送交纪念馆珍藏。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当时也在北京医院住院手术。告别那天,他坐着轮椅前来告别。当他见到周总理遗体时,眼含热泪,从轮椅上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总理三鞠躬,深情地注视着总理的仪容,然后坐轮椅绕总理遗体一圈后还要再绕一圈,工作人员怎样劝解都不行。当再次绕到总理身旁,他吃力地又从轮椅上站起来,再次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还想多停留一会儿。经劝解后才噙着眼泪不断地凝视,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一天的告别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多,由于考虑到遗体保存不得不中止告别活动。外面还有许多群众不肯离去。有很多人是从清晨就赶来的,他们冒着严寒,已站立了多个小时,就是想再看总理一眼。但当他们得知保护遗体的道理后,还是默默地离去了。看到这些群众,真让我深受感动。
  治丧委员会规定1月10日和11日两天,在北京医院太平间进行总理遗体告别仪式,上面不断发出限制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压缩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数等通知,这导致群众极大的不满与愤恨情绪。
  有的单位领导对上头这种不得人心的做法亦不赞成,却也无可奈何,因为无法向群众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他们便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应付上头的态度。老百姓也不是傻瓜,早就心里有数。许多中央国家机关与北京市的许多单位便自发组织群众前来北京医院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东单大华路、台基厂头条、东交民巷及北京医院西门外等处,前来悼念的群众将北京医院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得水泄不通。那时,“四人帮”仍在台上张狂,限制群众参加悼念周总理活动的人数。他们低估了老百姓的觉悟和对周总理的感情,只想到了限制白天的人数,以为晚上不会有人来参加悼念活动了。他们更不会想到许多机关干部带头在夜间进行有组织的悼念活动。他们自己做了蠢事,让平民百姓钻了空子,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们白天黑夜连续进行悼念活动,群众的这种逆反心理,导致出现了同他们愿望相反的情况,使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好几倍!此乃“四人帮”始料未及的。
  两天的告别活动很快结束了。1月11日下午5时左右,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缓缓地向八宝山驶去。百万群众手拿条幅,胸戴白花,肃立在长安街两侧,顶着寒风,哭送人民的好总理,这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
  
  责任编辑 谢文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