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我在中央文革记者站的一次突击采访
作者:王焴长
山环抱的山坳里跑了一阵,随后就沿着金沙江岸前行。
进入正在兴建的渡口市区后,我们更加注意地观察这里为数不多的几条街道和路口,以及当地机关、学校的大门。我们看到大门照壁上挂的都是毛主席画像,根本没有刘少奇的。此时,我脑子里浮现出江青讲到渡口时的情景,她的面部是那样严肃清冷,声音是那样尖利刺耳,语调是那样惊诧和愤怒。我实在有些茫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我们已经置身渡口,亲眼看到了这里的一切,感受到了这里的政治气氛,但是,要保证向毛主席、中常委提供第一手真实准确情况的职责,使我们不敢轻易否定江青那句“渡口不在我们手里”和“人家要与中央对抗”的定论。
我们在渡口住了下来,不过并没有按照江青、王力的要求,住到“革命群众组织”中去,我们还是按老规矩,住在部队,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受派性干扰,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取得各个群众组织的信任,了解到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和意见,做到客观求实,不存偏见。当时,渡口只有两个军事单位,一个是市人民武装部,一个是铁道兵第五师。考虑到铁道兵第五师是外来参加建设的,不像市人武部同当地领导机关联系多,更有利于开展工作,于是就住在铁道兵第五师。
为了弄清渡口是不是在我们手里,渡口领导班子是否真如江青所说,是所谓“黑线”上的人,他们是否“不突出政治”,“不传达贯彻毛主席对三线建设的指示”,我们的采访调查工作没有按老办法直接调查市领导班子的情况,而是采取撒“大网”的方法,先从了解渡口的建设情况人手。我们想,通过了解当地实际工作的状况,对渡口领导班子的工作状况和指导思想,可以看得更加具体,更加清晰,也更加真切。于是,我们去矿山、工厂、建设工地,找工人群众座谈,去学校、商店访问教师、店员,去居住区找老人和职工家属闲聊,听他们谈渡口的建设与变化,了解他们对当地领导和工作的看法。通过这样广泛接触群众的采访漫谈,我们发现,渡口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毛主席说过,渡口建设不好,他老人家睡不着觉。无论工厂、矿山和基建工地的工人,在讲述当地建设情况和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时,都很自然地就谈到了毛主席对渡口建设的指示和要求,例如“要同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争时间,抢速度”,“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要把渡口建设成打不烂的备战基地”,等等。
谈到渡口的建设,工人们无不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们刚来时这里还只是一片山地,没有房屋,更没有街道和商店,路也是他们来后新开出来的。他们当时住的是帐篷,附近没有农民,买不到蔬菜,吃的是盐水拌饭。那时电厂还没有兴建,他们开矿山,炸岩石,全靠用钢钎、铁锤手工打炮眼,新开的汽车道凹凸不平,好多机器设备都是靠人力搬运上山的。听了工人们描述渡口初建时的情景,我们说:“你们可是够苦够累的了!”他们却说:“苦点累点算啥,毛主席说了‘落后就要挨打’呀!不早点把三线建设好,咋行?”“说苦,那时也真是苦点、累点,可大伙心里舒坦,干得挺欢的。”“那阵,真正是‘三同’哟!不管是领导,是干部,是技术人员,还是工人,吃的住的都一样。我们的第一座‘干打垒’房子,还是最先到这里的领导干部、勘探设计人员同大伙一道,从金沙江里一盆一盆地端水上来,自己动手和稀泥垒砌成的哩!咳,那些工程技术人员过去都没干过这类活,有的又是近视眼,端一脸盆水上岸,时常弄得脸上又是汗又是泥的,逗得小孩子叫他们‘花猫’。”有的老工人附耳悄声对我们说,你们去看看那些宿舍就知道了,至今这些领导干部还是和我们大家住在一样的房子里的。徐总指挥(徐驰到渡口时尚未建市,是渡口建设的总指挥)一到渡口,就定了三条规矩:开大会,领导干部讲话不许拍照,不许录音,下基层不许坐轿车。
我们在渡口看到的一切,根本不是出发前江青所说的那样。现在又亲耳听到工人们讲述的这一切,怎么也得不出“渡口不在我们手里”的结论。
查访“走资派”
这里的领导干部究竟是些什么人,是不是如江青所说,是“黑线上的”?我们必须对渡口的主要“走资派”作详细调查。
渡口市的主要领导当时总共有三人,即市委第一书记兼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长徐驰,副书记兼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李非平,副书记兼建设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安以文。我们到达渡口时,徐驰与李非平去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会议了,只有安以文在。徐驰来渡口前,是国务院冶金工业部的副部长,中等个子,瘦瘦的身材,戴一副近视眼镜,说话轻言细语。我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曾多次送过我写的社论请他审阅。从他阅后退回的清样可以看出,他每次都是认真仔细看过并做了修改的,并且每次他都要在社论清样的末尾工工整整地签上“徐驰”二字和日期,以示他对审阅的稿件负责。到渡口后,从我听到工人群众的反映看,徐驰从冶金部调来渡口后,他在政治和生活上一如既往,对自己和干部的要求都是严格的,对毛主席有关三线建设的方针和要求,也是认真贯彻执行的。当然,我们也听到有些工矿的领导干部说他重技术轻政治,有单纯业务观点。但是只要认真想想,要按照毛主席的要求,把渡口建成“打不烂的备战基地”,这副担子该有多重!徐驰无论在工厂、矿山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上,还是在建成后的生产技术与质量上,怎敢马虎?他调来渡口搞钢铁基地建设,完全是对口的需要,因为他是冶金部的副部长,熟悉业务,也有领导经验,显然不可能是什么人安插来“控制地盘”、“准备与中央对抗”的。
至于李非平,群众反映最大的,就是作为第一副书记,他不关心思想政治工作,把精力都放在勘察设计、建设施工、道路运输上去了。也有些工矿企业的领导干部,说他用人搞宗派主义,主观武断,搞一言堂。据我们调查了解,李非平原本是冶金部基建司司长,因为他熟悉冶金基建业务,徐驰才把他从冶金部要来协助自己,抓建设工程质量,以保证把渡口建成“打不烂的备战基地”。应该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上,既是必需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有人反映李非平用人搞“宗派主义”,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渡口的人员全是临时从全国各地钢铁企业抽调来的,彼此都不甚了解,而李非平熟悉了解的,自然更多的是从冶金部调来的人,这就难免使人感到他在用人上有些厚此薄彼。但是,无论从正面和反面的意见看,同样说明李非平是按照毛主席的要求,集中精力建设渡口的,不能说他不突出政治,不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和要求。
我们在渡口时,市里的主要领导只有安以文在,而且他又是江青点名的重点人物,是所谓“叛徒”安子文的弟弟,是“黑线”上的人,是封锁毛主席有关渡口和三线建设的指示的“走资派”,他自然成了我们集中调查了解的主要对象。当时,安以文已经被“打倒”,被列为渡口市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主要人物,只是还没有像内地那样被关押起来,而是被勒令呆在家里,随时由群众组织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