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点亮高原之光
作者:张国宝
工程于2003年5月开工,2007年7月7日传来喜讯,直孔电站已满负荷发电。
阿里狮泉河电站的审批让我尴尬。阿里地区离拉萨较远,位于西藏通往新疆的路上,人口不多,战略地位重要。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曾在阿里工作过的近百名同志联名写信要求国家批准狮泉河电站建设。但狮泉河电站6000千瓦装机,不到1万千瓦,投资却要4.26亿元,算下来1千瓦造价是7.1万元,是内地建同类电厂的8倍,所以我一直未批准。为解决阿里供电需要,我特别批了阿里建太阳能光伏电站,并将拉萨拆下的柴油机组调往阿里。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柴油发电耗油,出力下降,效果不佳。阿里地区仍不断反映,要求建设狮泉河电站。到2003年11月,我不得不咬牙批准了这个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7月电站开工,2006年9月1日开始发电,年底全部建成。由此,我们用高额投资的代价解决了困扰阿里地区的供电问题,从此,高原上的阿里夜晚将是光明的。
尽管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用电需求增长在14%以上,除昌都地区外,西藏还是缺电了,并且由于是独立的电网,其他地方难以支援。由此看来,当初批准羊卓雍直孔水电站建设还算及时,否则西藏缺电不堪设想。2006年5月14日,发改委又批准建设林芝巴河雪卡水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投资7.23亿元。雪卡电站位于工布江达县美丽的巴松措湖下游。此外,巴河河口处叫老虎嘴,正在规划10.2万千瓦水电站,雅鲁藏布江上还在规划更大的51万千瓦的藏木电站。
电网建设
我分管西藏电力工作后开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将拉萨、山南(泽当)、日喀则三个独立区域网连结成藏中电网。这三个地区是西藏政治、经济中心,人口也相对集中,拉萨和日喀则分别是达赖、班禅的驻锡地,分别为前藏、后藏的中心,而山南被认为是藏民族的发祥地,是西藏主要农业地区。我曾站在山南的藏王庙上俯瞰下去,一片麦浪滚滚。这三个地区相对比较集中,较易联网,现在已连结成藏中电网。到2005年,藏中电网装机23.728万千瓦,西藏电力主要集中于这个地区。现在西藏分为藏中、昌都、林芝、阿里四个区域网,今后计划将林芝与藏中电网相连,而昌都、阿里距离太远,不大可能将西藏连成一个电网。
2001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我作为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协调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供电问题。2001年6月3日,我从格尔木驱车沿青藏铁路全线跑了一趟,当时青海电网的电只到格尔木,西藏方面的电只到那曲,从格尔木到那曲近1000公里路段没有电。经研究决定,我们请青海电力公司从格尔木向昆仑山直到沱沱河长江源头架线。由于电压不高,线损大,西藏方面电力本来就不多,2002年9月批准西藏方面从那曲向安多建设110千伏线路539公里,变电站4座,配套3.5万伏线路40公里,拨款3.72亿元。青藏铁路供电工程从2003年4月开工到2005年底全部完成,有力地支援了青藏铁路建设。现在剩下的从沱沱河到安多的一段,铁道部也自己架线修建了。
西藏地区农牧民居住分散,到2001年底有无电乡460个,无电村5254个,180万无电人口。从2002年起,为解决无电乡农牧民用电,我们开展了送电到乡工程,主要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叫光明工程。到2005年,我们实际向西藏投入了13.68亿元,建设光伏电站322座,解决了318个无电乡用电问题;还建设24座小水电,在建73座,解决100个无电乡用电问题。西藏亮起来了。2007年7月6日,我陪同马凯翻越5040米高的米拉山,沿途看到农网改造新立起的电杆和整齐的绝缘瓷瓶,农牧民都用上了电。我问一户藏民电价,他告诉我每度电0.42元。我们到了拉萨墨竹工卡县一所小学,有一座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援建的6千瓦的光伏电站,解决了学校照明、放录像、看电视的问题。2007年7月6日晚,我们漫步在布达拉宫广场,散步在八廓街,雄伟的布达拉宫彩灯映照,八廓街上灯火璀璨,人们难以相信这是在高原的西藏。我们还看到林芝城中广场上居民们晚饭后自发集体跳起锅庄舞,比北京街头扭秧歌的还要热闹。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时,我们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厂网没有分开,西藏电力局和西藏电力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仍隶属国家电网公司管理。为适应西藏电力发展的需要,西藏自治区提出政企分开,成立西藏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子公司。关于电力行政职能,西藏自治区要求保留西藏电力局的牌子,我则主张并入西藏发改委。西藏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已于2007年批复。2007年7月5日至8日,已年逾花甲的我再次随曾培炎、马凯进藏验收青藏铁路,看到了西藏电力建设的发展,写下一首小诗以明志:
老夫再发少年狂,年逾花甲重进藏。
有幸策划筑天路,又谋点亮高原光。
满拉沃卡羊卓雍,直孔雪卡狮泉站。
农网通达无电乡,太阳能照牧民房。
南珈巴瓦雪峰寒,鲁朗原始林海广。
青山踏遍留丹心,人生奉献是辉煌。
责任编辑:汪文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