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陈文新:红色记忆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记者:您觉得施用化肥的危害是什么?
  陈文新:首先,化肥的生产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过程。生产化学氮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要高温高压,要消耗大量的矿物能源。矿物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又会造成温室效应,这是国际上现在很重视的一个问题。另外,现在我们国家用肥量太大,又太集中,国际标准是每公顷最多施225公斤的氮,可是我们呢?据调查,有200个县是施氮肥施得多的,已经超过一倍了。还有一些花果菜农更是无限制地施肥,甚至每公顷地能施到1000公斤。植物吸收多少呢?最高平均是30%,有些甚至低到8%。这不仅造成很大浪费,而且强迫植物多吸收了很多化肥。
  记者:这完全是不必要的施肥。
  陈文新:是的。一是污染了蔬菜品质,二是污染了环境。现在我国江河湖海的污染都比较严重,太湖、鄱阳湖有两个污染源,一个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另一个就是氮肥的流入。工厂是点源污染,就是说一个工厂是一个点,而氮肥的流入是面源污染,因为施肥是满田遍野地施。点源污染好控制,而面源污染只有从源头控制,只能少施化肥。
  
  近年来,陈文新依然没有停止过思考,她依然关注着中国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一个是因粮食问题而滥施化肥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个是因重茬这种种植方式带来的病虫害加重问题。
  
  陈文新:重茬是什么意思?这块地今年种大豆,明年种大豆,后年还种大豆;这块地种玉米就一直种玉米,种白薯就年年种白薯,这叫重茬,就是不断地重复种同一种作物。一种单纯的作物种下去,同样的体系培养了一些有害的病原菌,所以重茬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病虫危害。危害很严重怎么办呢?就要靠农药。所以使用农药的量越来越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而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加入到禾本科粮田中去的间套轮作生产方式有效应用,就可以既减少虫害,又能使粮食增产。所以,我们应该搞间套轮作,间作套种还要轮作。可是有的地方就是不答应。东北有个农垦区,我问他们搞轮作行不行?就是今年种豆,明年种禾本科,他们不愿意接受。他们说我们现在是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大豆种出来以后要榨油。要是今年种大豆明年不种,榨油工厂就要停产。
  记者:这种改变实际上意味着原有的整个生产体系都要发生一种变化?
  陈文新:对,对。所以我要呼吁的就是:要把间套轮作加入到这个体系中,国家要重视间套轮作,机械化也要配合,要不然的话,这个体系是改不了的。
  
   从1959年至今,陈文新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从事了半个世纪的教学研究工作。在课堂上,她多次将《寂静的春天》一书介绍给她的学生们。
  
  记者:《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春天场景。如果我们不及时地改变这种施肥方式,是不是也会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
  陈文新:太有可能了。太湖不就是一个例子吗?!所以施肥方式对人们的影响已经是非常直接的了。这个问题已经够严重了,是该扭转这个趋势的时候了。
  
  现在,已经82岁的陈文新打算将她所采集收藏的几千株根瘤菌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在土壤里,这些小小的微生物不但能够吸取空气中的氮分子转化成大量的天然肥料供植物作为养分,也极大地改良了土壤结构。而它的廉价与环保则是人们在实验室里创造出的化肥所无法比拟的。为了这一信念,她仍在做着自己的努力。
  (本文素材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提供,CCTV-10每周日22:10、CCTV-1每周二22:39播出)(责任编辑刘荣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