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杨尚昆与三年困难时期精减城市人口

作者:苏维民




  5月14日,中央书记处举行报告会,由李富春、李先念向北京党政军15级以上干部传达五月工作会议精神,听报告的有28000余人,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还有8个分会场听同期录音,声势空前。21日,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并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宣传要点的通知》,要求向广大职工、干部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进行普遍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接着,5月27日,中央发出在七千人大会时起草、会后反复修改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提出全国职工人数应当在1961年年末的4170万人的基础上,再减少1056万人至1072万人。全国城镇人口应当在1961年年末的1.2亿人的基础上,再减少2000万人(包括从城镇到农村去的职工在内),同时相应地减少吃商品粮的人口。文件发出前,5月24日,周总理还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党外负责人会议,向党外干部详细介绍了即将发出的《决定》,并说明《决定》之所以提高了原来确定的精减指标,是为了进一步减轻农业生产对城市供应的负担,减轻对农民的压力,缓和市场供应紧张。他强调只要我们全党、各民主党派、全国人民动员起来,一条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久,各地纷纷报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计划:精减职工分别为华北150万人,东北180万人,西北88万人,华东248万人,中南200万人,西南171万人,预计全国共精减职工1037万人;减少城市人口分别为华北320万人,东北410万人,西北198万人,华东470万人,中南400万人,西南124万人,预计全国共精减城市人口1922万人。各地报来的数字,接近中央的要求。
  五月会议以后,精简工作与国民经济的调整特别是工业的调整和企业的关、停、并、转结合进行,决心大、方法对、行动快。到1962年10月,大中城市和重要企业减少职工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或者接近完成。1962年底,全国城镇人口总数为11659万人,与1961年底的12707万人比,减少人口和同期内自然增长以及其他增长因素相抵后,实际减少1048万人;农村人口总数为55636万人,与1961年底的53152万人比,增加了2484万人。从1963年开始,精简工作进入扫尾阶段,中央精简小组的主要工作转入政策研究和劳动工资安排。
  1963年2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上讨论了由中央精简小组起草的《关于全部完成和力争超额完成精减任务的决定》。《决定》说:“现在全国职工还有3260多万人,城镇人口还有11800多万人,同目前的经济水平和生产任务比较,还是多了。”“1963年全国必须减少职工160万人以上,减少城镇人口800万人。”《决定》还提出:“随着国民经济情况的好转,在减少大量职工以后,我们有可能拨出一部分钱来调整职工的工资。”这个文件后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3月3日正式下发。调整工资的范围是工人和行政18级以下干部,调整面为45%(后落实为40%)。执行结果是,1963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41元,比1962年的592元,增加49元,增长8.3%。
  3月15日,杨尚昆主持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央一级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请周总理作关于中央精简工作的报告。周总理要求精简任务必须限期完成,以利于从8月份起开始调整工资,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打下新的发展基础。总之,精简工作必须抓到底,决不能草草了事。
  在企事业精简工作取得预定的效果后,中央精简小组开始腾出手来抓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的进一步精简工作。1963年3月27日,中央批转了中央精简小组《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编制进一步精减调整的报告》,提出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部完成和力争超额完成精简任务的决定。中央机关行政编制总数,拟在目前实有50900余人中再精减4900人,即编制总数控制在46000人以内,比1960年6月底精减前的67200余人,减少21200余人,减少31.5%。
  到1963年6月,同1961年1月比,全国职工总数减少了1887万人;全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平稳、顺利、提前、超额完成了这项几乎震动全民族生活的特殊任务。1963年7月31日,中央批转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减任务完成和结束精简工作的意见的报告》,至此,全国性精简工作基本结束。
  
  精简工作基本结束以后
  
  全国性精简工作基本结束以后,中央精简小组并未立即解散,而是继续工作,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政策,指导各地各部门妥善处理精简工作中遗留的和精简工作结束后出现的各种问题。直到1964年7月,中央精简小组还召开会议,讨论城市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杨尚昆说,“1964年9月,我准备去陕西搞一期‘四清’,临行前,我给小平、彭真写信,交代我离京后的工作,还特别交代‘精简小组还有一些善后工作,可由富春同志兼顾’。20年前,李富春去东北,他把中办的工作交给我;20年后,我去陕西,又把精简工作交给他,想起来也很有趣。当然,我交给他的是临时任务。”
  精简工作基本结束以后,到1963年底,全国城镇人口总数1.16亿人,工业劳动者人数1600万人,分别比1961年底的1.27亿人和2200万人净减1100万人和600万人;乡村人口总数5.75亿人,其中农业劳动者2.2亿人,分别比1961年底的5.31亿人和1.97亿人净增4400万人和2300万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城乡人口比例、工农业劳动者比例趋于合理。由于城镇人口减少,粮食购销量相应减少,农民留粮水平有所提高,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63年,粮食产量为3400亿斤,与1959年产量持平,比1961年的2950亿斤,增加450亿斤。
  大规模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这是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一句话,农村养不起这么多的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只好倒流回农村,别无出路。杨尚昆说:“回顾30多年前这段历史,几千万人逆历史潮流而动,浩浩荡荡地从城市退回到农村,不能不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的决心、力量和勇气。”他强调:“当时精减回乡的职工,无论以后重返城市或留在农村,都是做出了贡献的。”
  历史证明,贯彻执行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精减城市人口起了关键作用。那时,杨尚昆协助周总理宵衣旰食,殚精竭虑,终于按时完成了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这项攻坚任务,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为我国平稳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汪文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