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我们参与了宣传雷锋的报道

作者:佟希文 李健羽




  杜平是1960年11月24日审完稿子并批示的。时间仅隔一天,26日通讯就按杜平的意见,将题目改为《毛主席的好战士》,在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进报》一版和二版上发表,一版同时登载了杜平的批示和报社社论《不忘过去,发愤图强》以及雷锋捧读《毛泽东选集》的照片。之后,我们把打印稿分别寄发新华社军事部、《解放军报》和辽宁地区的几家报社。同年12月13日《辽宁日报》以《红色的战士雷锋》为题发表了这篇通讯。年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通稿《苦孩子成为优秀人民战士》。《解放军报》也发表了我们所写的通讯,题目是《一棵茁壮的新苗》,并配发了照片和短评。
  各报发表了我们的通讯之后,沈阳军区各部队的干部战士和辽宁地区的人民群众反应比较强烈,有力地推动了部队正在进行的“两忆三查”和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军区在通讯发表的同时,在青年战士中普遍开展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活动,一时间雷锋成了沈阳军区范围内的新闻人物。从1960年底到1962年初,《前进报》陆续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和许多雷锋的故事。李健羽在1961年5月再次到抚顺采访,写了《好战士雷锋和红领巾》,新华社发了通稿。
  1962年6月到8月,我们奉新华社的调遣,到东南沿海地区准备参加粉碎台湾国民党军队阴谋进攻大陆的战地报道。在当地我们所接触的一些陆、海、空军部队官兵中,常有人提及雷锋。在南澳岛海防哨位上几位来自东北的干部战士,在谈到决不允许国民党军队进犯大陆时说:“一定要像雷锋那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蒋介石如胆敢进犯,就坚决打他个片甲不留,不能让我们祖国的儿童再受到雷锋童年的苦!”由此可见,雷锋这个典型不仅在沈阳军区部队和辽宁地区有影响,在全军范围内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8月初我们回到新华社商谈今后的日常报道时,提出要对雷锋担任班长后作连续报道。军事部的领导说,只要有新的动人的事迹,可以相继发稿。万万没有想到,在我们8月16日返回沈阳的前一天,雷锋不幸殉职了。我们深感悲痛和惋惜:在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班长乃至成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后的表现,我们都还来不及进行深入采访,就再也不能听他亲口用那带有湖南乡音的流利普通话对我们倾诉他所想所做的一切了。
  不久赵志华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来,讲述了抚顺人民为雷锋举行隆重葬礼以及千万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悲痛悼念的场面。我们试图就此发个消息,结果由于许多原因而未能如愿。但我们俩觉得就此结束对雷锋的宣传心里总不是滋味。直到《辽宁日报》又发表了署名霍庆双、波阳的长篇通讯和雷锋的日记摘抄,我们的心情才好一些。
  新年没过几天,我们得知国防部已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沈阳军区于1963年1月18日在沈阳军区八一剧场举行了命名大会。军区首长和雷锋班班长讲了话。佟希文前去采访,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
  1月下旬,人民日报社编委张潮专程来沈阳,要求新华社辽宁分社组织力量尽快再采写一篇全面报道雷锋生平的通讯。因为当时各地分社同时又是《人民日报》记者站,负有为《人民日报》采写专稿的报道任务。因此,辽宁分社鲁蛮社长、甄为民副社长非常重视。这时,李健羽去西藏随军采访还未归来,决定由佟希文和军事、政治、文教组(佟当时任组长)的记者雷润明采写,由甄为民副社长负责把关。此时按张潮要求交稿的时间只有八九天,实在是太紧了。好在有雷锋生前那篇通讯做基础、雷锋日记摘抄做参考,佟希文、雷润明便趁雷锋所在部队干部战士来沈阳开会的机会,本着深入挖掘材料的预想,开了座谈会,并重点进行了个别采访。然后在甄为民的主持下,大致确定了主题思想,以雷锋日记记下的一段话做引子,这段话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我们认为,雷锋的生命虽然只有22年,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鲜红鲜红的历史。他生命的火花熄灭了,他思想的火花将永放光芒。通讯要把握雷锋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血泪史,从苦孩子到共产主义战士自觉的革命斗争的历史。统一思想之后,由佟希文执笔,雷润明补充,甄为民定稿。为了赶时间,我们一面定稿一面用电报向《人民日报》发稿。发出最后一段文字时,正是1963年春节前夕。此稿《人民日报》于2月7日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为题,刊在二版头条。同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的题词:“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同日报纸的第五版刊登了《雷锋日记摘抄》和雷锋的一些照片。据长期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沙英说:《人民日报》以这么多的版面,以这种配套的方法宣传一个典型人物尚属首次。
  报道雷锋事迹通讯和日记在《人民日报》见报不久,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吴冷西给辽宁分社社长鲁蛮打来电话,因为是询问雷锋日记的情况,鲁蛮即让佟希文直接回答。吴冷西讲的大意是: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读了雷锋事迹报道和他的日记摘抄,他们都很感动,认为雷锋是青年的好榜样,日记也写得很好。总理要求报社认真核实,要搞清楚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记别人的话,别人的话要注明出处。吴冷西还指出:《唱支山歌给党听》周总理记得在哪里看过。当时,我们凭着看过雷锋日记本的直觉,认为雷锋日记摘抄反映了雷锋生前的所学所思、所作所为。因为他本人并未想到日后会公开发表,摘记别人的名言壮语,有的话没有注明出处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后,佟希文向沈阳军区有关领导汇报了吴冷西电话的基本意思。军区还根据总政的指示,组织专人对雷锋日记进行了认真的核对整理。
  不久,李健羽从西藏返回沈阳。新华社来电说,毛泽东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为雷锋题词,要求辽宁分社尽快再赶写一篇通讯,以便配合毛泽东题词手迹的传真照片向全国各报台播发。于是,佟希文、李健羽、雷润明又在过去已发通讯的基础上,再次核对材料,日夜赶写了一篇。成稿后,经沈阳军区政治部雷锋宣传领导小组审定,迅速电发新华社。1963年3月4日总社以《伟大的战士雷锋》为题,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传真,一并播发。次日在全国见报。这样,学习雷锋活动的宣传就进入了高潮。接着,我们又忙着采写部队和地方的学习反应,除采写消息外还发了一篇通讯《雷锋活在千万人的心里》,于3月13日在各地见报。
  1964年3月为纪念毛主席题词一周年并回答广大读者常常提出的“雷锋是怎样成长为伟大战士的”这个问题,佟希文、李健羽、雷润明又一次到雷锋生前所在的工程兵部队,采写了一篇通讯《千锤百炼——记雷锋同志在部队的成长》。我们的稿子在《前进报》以一个版的篇幅发表了,《辽宁日报》于8月14日也全文发表了这篇通讯。同一时间,我们又到部队和地方采访,写了《千万个雷锋在成长》、《以雷锋的精神为乘客服务》两篇通讯,反映了部队学雷锋见行动、到处都有雷锋式战士的生动局面和运输战线司乘人员学雷锋、为乘客服务的风貌。这组稿件新华社发了通稿。在这以后,李健羽、赵志华还与《前进报》合写了一篇散文,题为《雷锋与我们同在》。
  
  (责任编辑谢文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