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兴国调查”
作者:赖福荣
岁月悠悠,人世沧桑,毛泽东当年调查过的8户农民家庭,经过多年的历史演变,他们后辈的生活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1988年,江西省社科联和兴国县社科联组成联合调查组找到8位农民的后人,对他们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测算,并同毛泽东当年的调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新老一辈都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生活”。
调查报告从四个方面同毛泽东当年的调查进行了对照和比较:
劳动方式、生产工具——8个农户的后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他们和祖辈使用的生产工具都是犁、耙、锄、铲,几乎没有变化。
口粮和债务——8个农户过去有7户吃不饱,1988年也有7户口粮不足,缺粮数相近,1930年有8户欠债,1987年仍有7户欠债。
文化程度——据统计,老一代人在毛泽东调查时,平均读书5.1年,新一代人在1988年调查中平均读书5.3年,仅增加了0.2年。
生活水平——1987年8户农民人均年收入166元,处在贫困线之下,远远低于同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6元的标准。
这份调查报告出炉后,在某内刊上登载过,其中的结论部分被一些报刊陆续转载披露,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激起了人们对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生活的热情关注,促进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1990年,中央政策研究室重新布置对“兴国调查”8位农民后代的生产生活再作调查的任务。江西省社科联根据上级布置的任务,再度组织调查组,对这8户农民开展追踪调查,自1995年至1996年11月上旬,先后作了三次调查,形成了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
2008年的调查:八位农民后代的现状
2008年五六月,我重新走访了8位农民的后代,调查、了解他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情况。
(一)傅济庭之孙傅传芬
傅传芬全家有10口人,他自己在县城打工,2个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4个孙辈都在上中小学和幼儿园,其中大儿子的2个小孩在广州读书。
傅传芬的大儿子在村公路边单独兴建了一幢两层的小洋楼,出租给别人开摩托车修理店。小儿子也在老屋旁边平整了一块150平方米的土地,并购买了部分建筑材料准备兴建新房。
傅传芬家有轻便摩托车1辆,电冰箱1台,彩电2台,电话1部,手机1部,安装了闭路电视。现用压水井,但已购买了安装自来水的水塔等材料,准备安装自来水。有家用碾米机1台。
(二)陈北平继子陈显来
陈显来,1939年生,曾就读南昌铁路学院(1959年),暑假后该学院解散,从此在家务农。
陈显来家有6口人。 儿子、儿媳和2个孙子都在外打工,2007年赚回4万多元。陈显来夫妻在家务农,2007年收稻谷2500斤,摘木梓20担(榨油140斤),出栏生猪1头。
陈显来家原来的房子在半山腰上,交通很不方便。2006年,他家又在村级水泥公路边兴建了一层砖混结构新房,占地面积130平方米。
陈显来家有摩托车1辆,彩电1台,VCD 1部,电话1部,手机4部,安装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器,打了压水井。
(三)陈侦山继子陈昉琼
陈昉琼已于1999年去世,其妻刘秀英,现年74岁。5个儿子均已成家,家庭总人口28人,生活在村里属中上水平。大儿子以前在赣州与人合伙开店卖家用电器,其他4个儿子都在福建承包建筑工程。现除了老四、老五仍在福建发展外,其余均已回乡创业。
陈昉琼的5个儿子中有4个另外建了新房,占地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老四的房子不仅内装修较好,家具、电器齐全,外墙还贴了瓷砖,在村里很显眼。老大虽然没有另建新房,但房子经过粉刷装修,收拾得干净整洁,倒也住得舒适。
5个儿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头脑灵活,又有一门手艺,日子过得相当不错。老大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广阔的人缘,经常做些转手生意,每年至少可以赚二三万元。老二回乡后承包了当地的几个建筑工程,还在村公路边兴办纸筋厂,收入也很可观。老四今年又在福建增加投资30多万元,新招工人30多人,规模不断壮大。老五夫妻在福建帮老四管理工地,年收入也不少于6万元。
5个儿子家家都有摩托车、彩电、音响、VCD、电话、手机,安装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和自来水。老四家还用上了电冰箱和组合家具。
(四)黄大春继子黄英明
黄英明,住永丰乡茶石村,现年67岁。家庭总人口6人,其中继子一家4口建房另居。
黄英明以前会木匠活,还会做爆竹。现在爆竹不允许小作坊生产,年纪大了木匠活也干不了,只好在家照管亲生女儿的2个小孩。
黄英明家属五保户,2007年共领救济款2070元。2007年初,黄英明患慢性心肌梗塞,后住院治疗,花医药费2300元,幸好有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800多元。但仍需长期服药,每天药费10多元,成了一个负担。
继子黄春园,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赣县田村一个砖厂打工,工资七八百元。儿媳在家养猪,年出栏生猪10头左右,可获利1万元。孙子初中毕业后学了电脑,现在县城某广告公司打工,除去吃用,每月剩余500元。孙女在广东打工。
黄英明家的住房是1969年后陆续建成的,土木结构,两层,占地面积120平方米。1999年,其继子又在旁边兴建砖混结构新房一层,占地面积110平方米,2006年续建第二层。今年进行了粉刷装修,看起来很漂亮。
黄英明家有摩托车2辆,彩电2台,电话1部,手机1部,安装了自来水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
黄英明家的交通很方便,水泥公路接通了兴国县城和赣县,每天有2部中巴车从家门口经过。
(五)雷汉香孙子雷怡来
雷怡来,1953年生。雷怡来家有6口人,儿子、儿媳均在外打工,除去吃用每人每月剩余1000多元。雷怡来夫妻在家务农和照管孙子。2007年收稻谷31担,摘油茶4担(榨油80斤),出栏生猪1头。
雷怡来家的经济情况不太好。其妻从2007年开始患高血压、慢性心肌梗塞等病,每天药费10多元。2007年花医药费2000多元,因为是门诊,只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报销了100多元。
雷怡来家里原有老屋一栋,1994年在村口路边新建砖瓦房一幢,占地约120平方米,后陆续添建附属建筑,占地100平方米。现又进行了粉刷装修。雷怡来家有摩托车1辆,轻便摩托车1辆,彩电1台,VCD 1台,电话1部,安装有家用自来水。
(六)钟得五堂孙钟来发
钟来发, 1952年生,初中毕业,现在家务农。2007年收稻谷50担,出售30担;出栏生猪1头。2007年开始养母猪1头,现已开始产崽。
儿子、儿媳均在东莞打工,工资平均每人每月1900元。
钟来发家现住房为1984年所建,土木结构,两层,已粉刷装修,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附建26平方米。
钟来发家有摩托车1辆,彩电1台,轻便摩托车1辆,电话1部,手机1部,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1套,引山泉水自用。
(七)李昌英之孙李吉锴
李吉锴家现有15口人。他们夫妻都在家务农,耕种7亩责任田,养1头母猪,100多只鸭子。8个儿子有7个在外打工,1个在读大学。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
李吉锴家的住房面积较大,但因为人口较多,仍不够住。2008 年新建了砖混结构住房1幢,占地面积12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