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道德对德育的批判与渴求

作者:朱小闯




  科学的德育是苏格拉底对话式的,是反复辩难、反复比较和平衡的,是采取一种不断接近的方式来达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的。由于对话双方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它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民主与开放的。由此决定了这种道德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的,而也只有这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才能引起学生独立的思考,学生也才真正能够获得发展。
  7. 强制性德育
  强制性德育是指学生的道德选择其实是教师、家长等替学生作出的,德育成为使学生顺从的工具。强制性德育在某种程度上能使学生服从于规则。但是,道德的实质在于“法由己立”,学生迫于外在的压力而作出的承诺和行为只是虚假的承诺和行为。所以,它也就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责任者。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在道义上对其选择的行为的善恶及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培养责任者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
  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力压制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德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责任感的学生。这种学生确实对规范负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首先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种种关系持积极的负责态度的人。有鉴于此,我们的德育应教学生学会负责。所谓学会负责,是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8. 无惩式德育
  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赏识教育是必要的,它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但现在过分强调赏识教育而丧失了理性的原则:一是是非不分,一味说好;二是没有把握尺度,表扬随意拔高,不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三是赏识的话千篇一律,没有对症下药,有虚伪不诚之嫌。过度地夸奖和赏识学生,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手段,老师越来越不敢或不愿批评学生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二、道德对科学德育的渴求
  
  对不科学的德育的批判,是为了建设科学的德育。社会在不断前进,我们的德育也在改革中进步,日益趋近科学,更加合情、合理、可行。所谓合情,就是要合社会发展变革之情,合人之常情;所谓合理,就是要尊重事实,合乎真理;可行,就是要按规律办事,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愿望,自觉接受教育。科学的德育的内涵一定十分丰富,但我想科学的德育的基本内涵应该是:
  
  1. 科学的德育应该是平民的德育
  我们的德育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培养圣人,因此我们的德育应从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抓起,倡导德育“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德育要低重心、零距离,德育内容要可感可触,生动切近。我国古代名著《菜根谭》说:“教人勿过高,要使其可从。”就是说应该把德育的标准锁定在人们能够做到、易于接受的切入点上,德育才具有最大的实效性。不能把人人都应做到的道德,拔高到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长期以来,我们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这种道德教育是一种想当然的“圣人”教育,忽略或放弃了最基本的为人的底线教育,使一般人敬而远之。雨果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真正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规。”因此科学的德育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必备的层次,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所在的帕甫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这样的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况:“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也能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
  
  2. 科学的德育应该是真实的德育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引导学生求真、诚信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他人等失信现象时有发生。这固然与不良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但学校诚信教育的缺位及教师本身言行的负面影响也难辞其咎。2001年11月17日的《都市快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老师为啥要我说谎?——14岁女生为此征求答案》的文章,文章这样写道:我是杭州一所中学的初一学生,11月12日班主任告诉我们,下星期“上面”要来检查减负情况,如果问到你们,不要乱说,要这么说:“学校有没有强求家长买教辅材料?没有。学校周末补不补课?不补课。留不留家庭作业?很少。”还有,那些教辅材料一定要收起来。万一被发现了,就说是家长另外买的。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这个学期我已经向妈妈要了3次钱交给学校买教辅材料,有40多元;每个星期天我都要补半天课;只有家庭作业还不算多,每天一个小时我就能做完。我们的课文里有许多“诚信”的故事,老师经常教我们做人要讲真话,还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不就是“诚信”吗?为什么要叫我们说谎!?我们该怎么办?是呀,面对这样赤裸裸的失信教育,学生能怎么办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教职员工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3. 科学的德育应该是人文的德育
  人文的德育首先是关怀的德育。教师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要真心关怀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关怀中学会关怀,在尊重中学会尊重。
  人文的德育还是感性的德育。人的精神生命包含理性生命和感性生命两部分,其中感性生命更关注的是“直观”、“情绪”、“情感”、“意志”等活动。只有当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人性才能趋向完美。德育的任务在于努力促进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不仅要教给学生道德的知识,使学生明确理性规范,还要关注学生的感性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生命的成长。
  

[1]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