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台湾塑胶大王的生意经
作者:佚名
经过一番“检讨”,王永庆采取两条强有力的措施:
针对供过于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没有的胆识,采取了破釜沉舟的策略:大量生产以降低成本,把产量由100吨提升到1200吨,从而获得压倒一切的竞争能力。对此,股东们一致反对,纷纷要求退出。于是,他毅然购下“台塑”的反有股权,独自经营。
当时造成“台塑”濒临绝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下游加工厂对自己的产品不愿降低售价,致使销售量无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对塑胶原料的需求量不旺。王永庆苦心劝说无效后,义无反顾地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建立起塑胶原料与加工相连贯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并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实证明,王永庆的决策是正确的,1958年他突破了困境,企业转危为安,并从此踏上塑料行业的坦途。
注重合作,共存共荣
坚持利他利己的合作是王永庆一贯的宗旨。他拥有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相信为别人设想的越多,自己的收获越大。他与人合作本着相通相融、互相提携、互相合作、互相扶持的精神,坚持精诚合作、共存共荣、共谋发展。
1958年,为了解决塑胶粉的销路问题,对塑胶粉进行一次加工,王永庆设立了南亚塑胶厂。但是,南亚厂的规模并不大,消耗的塑胶粉十分有限,无法彻底解决塑胶粉销路不畅的问题。这个时候,王永庆开始考虑对塑胶粉进行二次加工,生产日用品。他认为塑胶制品能走进千家万户,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接下来的问题是,二次加工厂由谁来办?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有一次,王永庆乘坐飞机时,遇到了一个名叫卡林的美国人。两人经过简短交谈,王永庆了解到卡林熟悉塑胶加工,并在日本神户开了一家属于二次加工性制的吹气玩具厂。王永庆想,如果能和卡林合作,塑胶粉的销路就不成问题了。下了飞机,王永庆热情款待卡林,并真诚地邀请卡林到台湾办厂。卡林比较犹豫,因为当时他的加工厂在日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他并不熟悉台湾的市场,卡林认为投资办厂有一定的风险。王永庆耐心地说:“台湾的劳动力比日本还要便宜,如果你肯去台湾,办厂的费用我出,赚的钱归你。”卡林很是惊讶。
王永庆认真地说:“我是生产塑胶粉的,正在寻找销路。我决定自己开设加工厂。如果能搞成的话,塑胶粉的销路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我希望跟你合作,你赚了钱就等于我赚了钱。”
话说到这了,卡林不再犹豫了。
双方很快进行了有效的协商,王永庆向卡林提供厂房与资金,同时台湾当局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待遇。
王永庆与卡林合作的工厂设在新店,取名叫卡林塑胶公司,主要生产雨衣、浴室帘布、小儿尿裤等塑胶制品,而且王永庆将冠名权让给卡林。
在以后的几年里,王永庆又陆续与人合作兴建了几家二次加工厂,塑胶产品销路迅速扩大。仅卡林加工厂就消耗了台塑产量的20%,卡林也获益匪浅。
二次加工厂陆续办成并取得了成效后,王永庆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认为二次加工的业务开拓范围是有限的,市场开发还不够,必须进行三次加工,生产人们日常必需品。经卡林的介绍,王永庆结识了几位从事窗帘业务的商人。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洽商,王永庆决定创办从事三次加工的新东塑胶加工公司。
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和磨练,公司的条件比以前更好,而他本人也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创办三次加工厂的事情进行得比较顺利,其产品以价廉物美不断地打进国际市场。
这时的王永庆已是今非昔比,他已经建立起石油化学工业中下游一体化生产体系:台塑公司生产塑胶粉,南亚公司利用塑胶粉原料制造二次用胶布、胶皮等产品,再供应给新东与其他众多三次加工厂商生产各种塑胶制品。
在经商的道路上,王永庆与别人合作始终坚持为双方长远考虑的共存共荣的原则。
台塑的玻纤与美国的PPG合作充分显示了王永庆一贯坚持的合作理念。PPG在玻纤方面驰名世界,一开始他们提出了Know-how的费用。
王永庆解释说,双方的合作,一切应该以台作公司未来的成就及发展为前提,双方不但要剥其各自的片面利益要放弃,而且还要对各自能镑承担的义务,尽其所能的贡献,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投资比例各占一半,就会避免产生揽权的心态。
关于PPG要求支付know-how的费用问题,王永庆指出,公司的将来发展成就是双方合作的最优先目标,如果双方的任何一方为了一时的权利,要求报酬,就会造成合作公司在未获利之前,就要付出一笔费用,成为发展时的负担。假如一切投入合作公司,不仅可以建立稳健的财务基础,双方也会彼此尊重、互利,为公司的更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于合作公司经营各方面所需管理及生产技术人员的待遇问题,PPG提出对所派人员应当和该公司其他派外人员一样,除依PPG一般薪津核薪外,应该有岛津贴,这部分费用要由合作公司承担。王永庆说,双方合作人员都是在合作公司任职,应该一视同仁,如果在待遇问题上有任何差别,尽管主要的合作者都能了解,但双方所派人员在工作上是密切联系,彼此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心理上会感觉不平,造成人事纷争,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分析了各种情况后,王永庆请求PPG,所派人员的待遇一概依照合作公司的规定,与台湾当地的人员完全相同。经过认真考虑,PPG终于同意了王永庆的要求。
与此同时,南亚方面同意将19公顷的工厂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卖给合作公司,表示诚意。
新的合作公司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PPG派来的工作人员,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陆续返美。在采购设备方面,双方又产生了分歧,PPG力主采购他们过去有经验的品牌,而台湾企业却坚持自己的询价参考制度,到了建厂完工,实际费用却只有PPG预算的65%,这样就为合作公司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这种合作精神下,王永庆成功地与国外企业携手,把先进技术引进台湾,壮大了自己的企业,提高了竞争力。
节俭为本,“悭吝”有名
王永庆虽然是富豪,但却处处“节流”,给人一种“悭吝”、“小气”的形象,与常人的慷慨大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让每一种费用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这种意识促进了他从起家到发展到成功的奋斗历程他,他的节俭作风是他带领的企业能够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重要因素。
现在功成名就的王永庆,在台湾商界有“经营这神”之誉,虽然早已是拥有数十亿美元的超级富豪,但仍然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他始终不忘自己13岁便辍学去当碾米工的艰难历程,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