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冒险大家:霍英东

作者:佚名



港,社会对土地和楼宇的需要自然日益增加。
  香港人口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剧增了几倍。抗战结束时,香港人口仅有50多万,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口已经超过150万。
  资金的涌入,人口剧增,地产行业逐渐繁荣起来。霍英东审时度势,看到了机遇,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
  当时香港的地产市场一向由英资财团垄断,华人很难与他们分一杯羹。
  尽管有人反对霍英东投资地产,但他踌躇满志,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他坚信自己能在英资独霸香港地产市场的情势下,另辟蹊径,闯出一条新路子。
  1953年6月,霍英东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公司的注册资金是465万元,霍英东准备以霍兴业堂为旗舰,纵横香港的地产市场。
  霍英东虽然想在地产行业大展身手,但当时他对地产业却知之甚少。
  他曾坦率地说:“当时,我连银行户口都不会开,开了一间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后,公司连银行户口都没有。我学别人那样,把现钱放在家里,或者买一些黄金回来,放在墙缝里头。当时真是不懂做生意,认为做生意就像是开杂货铺一样。”
  自从成立霍兴业堂之后,霍英东不再满足于把钱换成黄金储存保值,他想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大厦。霍英东认为,拥有一幢大厦,不但能把自己的钱和黄金转移到物业上来,安全保险,而且还可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身价,便于自己在地产界的发展。那时,他的心思就放在了大厦上。
  后来霍英东了解到香港的世家——利氏家族有意出售位于铜锣湾的使馆大厦。大厦是公寓式结构,建筑面积大、建筑材料好、装修材料高档,是香港当时最大、最高级的大厦之一。
  霍英东决定到使馆大厦察看,感觉不错。随即,他亲自去拜见利家当时的掌门人——利铭泽。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对价钱并没有斤斤计较,双方答应以280万港元成交。随后,霍英东就和律师审看使馆大厦的屋契等资料文件。
  经过几天的准备,霍英东和利铭泽相邀见面办理买卖手续。见面时,霍英东拎着一个大袋。两人寒暄几句坐下,霍英东连忙把大袋递上去,对利铭泽说:“哦,给你!”霍英东说他既没有支票也没有在银行开户。
  听霍英东这样一说,利铭泽哭笑不得。但利铭泽心地很好,他对霍英东说:“霍先生,其实买楼也好,做其他生意亦好,不一定全用现金、全部用自己的钱,可以在银行开户口,亦可以向银行借钱……”
  因为在当时,要在银行开户、存款,一般要经一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介绍。后来在利铭泽的介绍下,汇丰银行才接纳霍英东的开户、存款要求。霍英东说,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银行打交道。
  经利铭泽、利孝和两兄弟指点,霍英东又向汇丰提出贷款的请求。
  霍英东说,在那时他才与汇丰的职员相识,才发觉,原来认识汇丰是多么重要,因为汇丰借钱给他,只要6厘利息,是市面的1分8厘利息的1/3。所以,从那时起,逼着他千方百计去认识银行那些经理们。
  霍英东成功买下使馆大厦后,他开始对外招租。由于使馆大厦属当时的高级楼宇,向来都是住一些外交官,所以新的租客也是以洋人居多。
  几年之后,霍英东的公司不断扩大,他又成立了一间立信置业公司,专门建造和买卖楼宇。同时,他还成立了一间有荣工程有限公司,利用他原先拥有的各种船只,经营淘海沙和运输海沙业务,后来又从事填海开港等工程业务。
  进入地产行业后,霍英东于1953年底购下九龙油麻地榕树头公众四方街至东莞街的一块地盘。这块地皮有10万余英尺,属香港的犹太籍商人嘉道理所有。嘉道理家族财力雄厚,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富豪家族,也是香港的犹太人“第一家族”。
  因为霍英东在地产界刚展露头角,与一些大商家并不相识。他说:“那时我并不认识嘉道理,亦无缘与他接触,两家公司之间只是通过书信往来,并各派一名律师办理买卖手续。我还记得,当时的地价很便宜,只是20多元一英尺,花了几十万就买下一块很大的地盘。那是我花钱买下的第一块地,但当时的情况很复杂,我已经付款给嘉道理,办好买卖手续了,但地盘上仍堆满烂铁、烂物,搬迁赔偿问题没有办妥。那时还没有租户法庭,对这类事情没有妥善的处理办法,所以搞得自己很头疼……”
  霍英东在出租使馆大厦时,他算过一笔账,扣除利息及各项开销,至少七八年之后才能翻本,并不划算。所以当他买下四方街地皮,建楼后,他不想再用来收租,而是想向市民出售。
  当时把楼宇出租,是香港地产行业最盛行的方法。霍英东说,因为楼房的产权和责任问题解决不了,“那时港府不随便承认楼房的上盖,即建一二层,或四五层,政府都不理,政府把地卖给你后,只承认你一个业主,只向你一个业主收地价和地税。若把楼宇分层出售,当时法律上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一些地产商开始觉察到这种经营方式的局限性,于是想改弦易辙,探求新的售楼方式。他们想出了新方法是把楼宇契约切开,即“分契”,然后把楼宇分层出售。
  那时“分契”在香港并无先例。地产商将楼宇分层出售之后,光顾楼宇的市民确实多了起来,但买主还是局限于一些富裕人。因此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香港地产市场,仍然不是很活跃。
  霍英东筹建油麻地四方街楼宇时,就决定采用分层出售的方法,出售所有楼房。
  几次的从商经历,使他有了超前于当时地产商的商品意识,一踏足地产行业,就决定把楼宇当成商品,并想办法加速楼宇进入市场,以此加快资金周转,缩短投资回收期。
  霍英东在筹建四方街楼宇之初,为了迅速推销出去,他想到了一种促销方法:编印楼盘说明书,印上详尽的楼盘情况、价格、交楼日期等等,向买家广为分发。印发售楼说明书,那在当时是个创举。
  至今霍氏集团仍然保存着霍英东发明的第一份售楼说明书,据霍氏集团的一位职员介绍,“霍生有了编印卖楼说明书的想法后,就交代我们去做这样一本书,还告诉我们到什么地方拿有关的资料。我们就按他的想法编出来。我记得,把编好的资料送到印刷厂的那天晚上,霍就坐在印刷机旁,亲力亲为,一边修改资料,一边看工人印刷,因为时间很急,第二天就要派发给市民。结果,说明书大受市民欢迎,对促销楼宇有明显效果,地产商纷纷效尤,并逐渐成为地产商推销楼宇的必用手法。但他那时可能想不到效果会这样好。”
  霍英东在兴建四方街楼宇时,除了提出印发售楼说明书的新招外,他还发明了促销楼宇和加速资金周转的另一种新方法:“卖楼花”。在此之前,霍英东用分层出售的方法,卖掉了他投资兴建的东安大楼。
  1953年年底,霍英东找来高露云律师楼的律师和一些职员,一起商量怎样推销四方街新楼。在会议上,霍英东确立了采用卖楼花的方法来销售四方街新楼。
  在四方街还没动土的时候,霍英东就在售楼说明书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卖楼新方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