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学徒生涯 锻造松下
作者:佚名
1910年10月,松下幸之助进入了大阪电灯公司,时年16岁。
进入电灯公司之初,幸之助并不是在公司总部上班,而是在幸町营业所做内线见习生。内线工就是在室内敷线、安装灯的技术工人,也搞霓虹灯等工程。见习生就是给这些技术工人做助手,主要工作就是为他们服务,比如搬运工具、材料,做些辅助性工作。
电灯公司的见习生还不是正式职工,按规定,要到三年以后,各项考核指标过关,才能转为正式工人。电灯公司里等级森严,见习生之上是技工,再上面有领班、检查员、主任、部门经理,直到总经理。像幸之助这样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青年人,要想在这座庞大的金字塔中出人头地,谈何容易啊!
可是幸之助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勤勉加上聪明好学使得幸之助在给技工服务的同时,学到不少技术要领。一两个月下来,他对内线技术有了相当的了解。
做见习工三个月,恰好赶上公司举行技术竞赛,幸之助居然捧回个一等奖。这时正好又赶上公司扩展业务,他被破格转正,转为内线工。
没多久,幸之助又被提拔为工程领班。当领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技术水准必须超过班组中的任何一位工人,否则会招致员工的不服;当遇有较高难度的技术难题,领班必须走在前面,否则完不成任务,上司首先责罚的是领班。
幸之助负责了一个又一个大型电气安装工程,比如滨寺公园海水浴场的灯饰工程、“芦边剧场”改建工程以及“新世界通天阁”的装饰电灯工程,等等。
一件件的重要工程,使得幸之助的技术越来越精湛,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
幸之助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不随波逐流。
17岁就当上领班,工薪丰厚,又没有家室,业余时间做什么去呢?这时有人邀请幸之助到酒楼妓院去“玩一玩”,但他客气地回绝了。幸之助想到自己幼年失学,书读得太少,要想在电业这一行里站住脚,就应该多读点书,提高一下文化水平。
当年,幸之助在家乡和歌山县读了4年书,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0岁那年被迫辍学就再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进入电灯公司之后,发生了两件事情,对幸之助的刺激很大。
第一件事,由于幸之助工作认真,作为领班,每天填写的“作业传票”都比别人仔细,深得上司的赞许。所以在他当上领班不久,上司又把他调到营业所里当办事员,办事员要比领班轻松得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上了“白领”。可是他只在办公室里坐了一两天,就觉得无法适应工作,原因就是他的文化水平不够。他主动找到主任说:“还是让我回去当领班吧!”主任说:“也好,也许这个职位确实不太适合你。”
还有一件,他和同事们寄宿在一家公寓。公寓老板来找幸之助,求他在盥洗室里写几个字:“节约用水”。这几个字幸之助倒是会写,可是写得歪歪扭扭,中间还有几个错别字。老板说:“你写的这是啥呀?”后来,老板又找来他的一位同事重新写,字很漂亮,这让幸之助很难堪。
“我还年轻,重新学习还来得及。”
幸之助决心下定后,便到大阪市关西商工学校夜校部去读大专班预科,这时候距他从小学四年级辍学做学徒已经是整整十年了。经过一年的辛苦学习,预科毕业了,在378名学生中考了第170名。
做学徒使他丧失了学习机会,但当他带着生活给予他的磨砺重新走进课堂时,事实上他就已经比那些从校门到校门的学生高出了一头。此时的幸之助大概还不知道他正在为日后的腾飞作必要的准备吧。
预科毕业后,又升入了专科班,幸之助选修的当然是机电。就在这时,他患了肺结核,每日里四肢乏力、咳嗽、出虚汗、发低烧。他这个样子,不要说继续学习,就是坚持工作也很难,无奈,他只好再次辍学。
这时候的幸之助已在电灯公司干了五、六年,做着领班,收入稳定——每月领着20元的薪水,家里考虑到他的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便为他介绍了对象。于是,1915年,21岁的幸之助与井植梅之小姐结了婚。
幸之助想到以前做技工的时候,使用的电灯插座有很多不足,再加上他本来就对手艺、技术类的活儿很感兴趣,于是就想做一个更利于安装的改良插座。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制作,他居然把改良的插座搞出来了。他用金属片代替螺丝钉,电线放进去即可被夹牢,操作起来十分简便。
幸之助满怀希望地去找主任——他的顶头上司,把新旧插座对比一番,最后表示希望公司能够采用这种插座。
主任诧异地把新型插座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最后说:“松下君,我们是电灯公司,不是插座生产厂家,我们用不着为插座操心。再说,公司的旧插座还有很多存货,一旦改用新的,旧的怎么办?好好当你的检查员,别再跟插座过不去了……”
幸之助走在大街上,想着主任刚才的话,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愤懑和不平:“公司的头头们高高在上,哪里知道工人们实际操作上的难处?”
忽然,幸之助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我为什么不自己办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这种新型插座呢?”
22岁创业——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幸之助下定决心,辞退工作,自己开工厂制造插座和其他电器用具。如果万一失败了,就再回到电灯公司,做一个终身忠实的从业员。这次选择使幸之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向。
第二天,幸之助向电灯公司递交了辞呈。这一天是1917年6月15日,幸之助23岁,在电灯公司已经整整干了7个年头。
幸之助要办自己的工厂,首先遇到的是资金筹集问题。他从电灯公司领到75.2元的离职金,再加上家中原有的积蓄20元,共95.2元,又从亲友那里挪借100多元,总算凑起200元的流动资金。
其次遇到的是人手问题。幸之助邀来在电灯公司的两位朋友,他们都对幸之助的新型插座充满信心,妻子井植梅之又把15岁的娘家弟弟井植岁男叫来。
再一个问题就是厂房。当时的情形,还没必要专门设厂。幸之助把家中的一间7平方米大的住房腾出来,当做仓库,夫妻俩搬进另一间4平方米大的小房间里,又在院里搭设了一个四面透风的工棚,算是车间。就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家庭作坊式的工厂诞生了。
资金、人员、场地有了着落,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了,技术问题中最难啃的就是插座外壳的材料问题。
新型电灯插座所需的外壳他们谁也不会生产。幸之助等人只知道那是一种合成材料,成分大概是沥青、石棉、滑石粉一类东西,但究竟是什么比例,怎样合成,就一窍不通了。幸之助和朋友们四处打听配方,反复烧制,甚至到大厂家的废料堆里去拣废料,进行研究,却始终不得要领。正在为此事头痛时,幸之助听说过去的一位老同事正研究这类合成产品,就跑去请教,这位老同事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盘托出。这时,幸之助才知道自己的工艺和正确的工艺已经相当接近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