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世纪名钻的传说(连载)

作者:佚名



杖上。而奥尔洛夫则得到了一座大理石王宫作为回报。
  
  琼格尔
  
  雅各布·琼格尔是一个寻钻者,在南非比勒陀利亚附近一个离普列米尔矿3英里的地方拥有一座小庄园。多年来,他以自己的庄园为基地,一直不辞辛苦地在附近寻钻,但找到的只是一些品质颇劣的小颗粒钻石,得不偿失。寻钻耗费了他宝贵的耕耘时光,觅到的劣钻换回低微的报酬,使他几次想另觅生路。
  1934年的一天,天空骤然阴云密布,很快便雷雨大作起来。这种天气给心灰意冷的雅各布带来一线希望。像往常一样,带着侥幸的心理,他又冒雨外出了。这一次天遂人愿,他捡到一颗鸡蛋般大小的石头,他用手擦去上面的泥水,仔细审视,凭经验断定这是一块大钻石。他激动万分,在雨地里连连跪谢苍天。
  钻石拿回家中,他妻子更是爱不释手,她将钻石用一根带子系住挂在脖子上,玩赏了数日后才和丈夫一起将它卖给设在约翰内斯堡的“金刚石有限公司”,赚取了31.5万美元。
  这颗钻石重726克拉,为蓝白色,极为纯净,后来以发现者的姓名取名,称为“琼格尔”。
  为掩人耳目,钻石“琼格尔”是用一个普通邮包(邮费相当于0.64美元)寄往伦敦的。美国大珠宝商海瑞·温斯顿消息极为灵通。当“琼格尔”尚在邮路上时,他人已赶到伦敦。他对“琼格尔”做了一个月的研究后,决定花70万美元买下来。
  海瑞·温斯顿不仅是珠宝商,还是宝石切割师和宝石收藏家。他对搜集钻石珍宝有着特殊的癖好。他经常周旋于钻石购买者之间,一见名钻便出最高价格买到手。他拥有的世界名钻最多。
  “琼格尔”钻石一到纽约,便由海关直接送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以后还陆续在美国其他6个城市展出,接待参观人数达数百万之多。
  钻石最后回到温斯顿办公室。如何将之切割好、磨好是摆在海瑞·温斯顿面前的一个难题。他让人做了几个玻璃复制品,然后分别寄往最有名的钻石琢磨工厂,他最终将琼格尔钻石交给一个名叫拉扎尔·卡帕兰的有比利时血统的美国雕琢家负责切磨。1936年4月27日进行了第一次切割,“琼格尔”被切成12块,最大的一块被琢磨成一颗142.40克拉的有66个面的饰钻,仍取名为“琼格尔”。其余钻石,10块被琢磨成长方形,一块琢磨成卵形,除最小的两颗被印度的卡普塔拉的一个土邦主买去外,其余9颗均被不知名的收藏家买走了。最大的“琼格尔”钻石后来又经温斯顿切磨成一颗有58个面的长方形钻石,重量为124.65克拉。这颗钻石曾又展出多次。到1942年,埃及法鲁克国王以信贷方式花100万美元购买了它。
  
  大莫卧儿
  
  名钻“光明之海”的音译名称,叫做“达亚伊诺尔”,又称“大莫卧儿”,1958年后又改名为“光明之眼”。它的原石在17世纪初,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著名的科勒尔矿山。
  “光明之海”原石的重量已不清楚,有记载说可能是787克拉。这块宝石的最可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最大的一块粉红色的宝石金刚石。
  “光明之海”最初属于古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公米尔基摩拉,后来进贡给统治印度北部的莫卧儿皇帝杰汗沙赫了。“光明之海”和另外两粒也在戈尔康达地区发现的名钻“沙赫”及“光明之山(柯伊诺尔)”一起,在莫卧儿皇宫里珍藏了多年。后来经古印度工匠将它琢磨成一粒重约300克拉的高玫瑰花形钻石。
  莫卧儿皇帝杰汗沙赫被他儿子奥朗则布阴谋推翻,奥朗则布自己当了皇帝,占有了莫卧儿宫廷中的全部宝物,其中包括这粒“光明之海”。
  法国旅行家兼珠宝商塔维密尔于1665年到印度北部游历,受到了皇帝奥朗则布的接待,并让他看了莫卧儿帝国宫殿中珍藏的宝物,其中有名钻“光明之海”、“沙赫”和“柯伊诺尔(光明之山)”。据说“光明之海”和“光明之山”都镶在皇帝的宝座上。“光明之海”为粉红色,“光明之山”为淡蓝色,而“沙赫”则是淡黄色。
  1739年,波斯国王纳狄尔沙赫率大军攻人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名钻“光明之海”和“沙赫”、“光明之山”一样,被当作战利品运回了波斯。自此之后,“光明之海”一直藏在波斯(今伊朗)的宫廷中。大约由于它那古老的高玫瑰花外形不美观,曾改磨过一次,重量减为176克拉。
  1958年,当时的伊朗国王巴列维结婚,专门请世界著名珠宝商海瑞·温斯顿制作了几件首饰。其中一件是王冠,王冠正中镶了一粒巨大的粉红色钻石,重约60克拉,它是用名钻“光明之海”再次改磨而成,并且改名为“光明之眼”。在“光明之眼”的四周,镶了大量粉红色、蓝色、黄色和无色钻石,其中在“光明之眼”上方的重10克拉的黄色梨形钻石,也是著名珍品。
  
  钻石奇案
  
  1942年3月2日晚,在万隆市郊外的安德烈机场荷属东印度航空公司办事处里,机场经理将一只外层为茶色包纸的木箱交给了伊凡斯密尔诺夫。木箱的大小形状同装雪茄烟用的木箱差不多,沉甸甸的。但是,经理并没有告诉他说这只木箱里装的是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管,到达目的地后银行会派人去取的。
  斯密尔诺夫生于前苏联,是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牌飞行员。后来,他加入了荷籍。他具有在世界各地的商业性航线上飞行的丰富经验和高超的驾驶技术。
  3月2日这一天正好是日军在爪哇岛西端和东部一带登陆后的第二天。早在2月中旬,平民和军队眷属就已开始向澳洲撤退。在澳大利亚登陆的地点是西北岸的布鲁姆。连日来,满载人员和货物的运输机和轮船从万隆机场和芝拉扎港撤退。两周之内,难民已达到8000人。其间,斯密尔诺夫也驾驶着他那架破旧的DC—3型飞机往返于万隆和布鲁姆之间。
  DC-3型飞机上除副驾驶、无线电报务员、见习技师外,还有5名飞行员和4名普通乘客。由于机场上十分混乱,飞机不得不推迟起飞时间,直到半夜已过,心绪焦急的斯密尔诺夫才等到了起飞的命令。当飞机来到牵引跑道上时,他才想起了经理托付给他的那只木箱。机舱里只剩下了两个座位,其余的全都拆除了。乘客们有的坐在地板上,有的躺在地板上,而那只木箱子早已被人扔到靠近舱门的货架上去了。
  当地时间3月3日1时15分,涂着伪装色的DC-3型飞机迎风从一片漆黑的机场上起飞了。离开爪哇岛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印度洋。在跨越1000海里的夜间飞行中连一个可作为标记的岛屿影子也没有。好在他熟悉这条航线,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值得担心的了。
  当东方破晓的时候,他们离布鲁姆已很近了。报务员开始呼叫,机场上传来了回答:“跑道就在下面,OK。”他感到有点蹊跷。于是,他将机头扭转向南飞,到离机场只有60英里的时候,斯密尔诺夫和副驾驶霍夫曼突然发现前方有一股黑烟腾空而起,紧接着,正前方有3架小型飞机朝他们冲了过来。“零式战斗机!”当斯密尔诺夫急忙操纵飞机躲避的时候,左边射来的一串子弹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