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英雄于谦;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作者:如果石絮



入”。见到英宗后,石亨、徐有贞等人立即拜伏,请英宗登大位,并大呼抬轿进来。因事出突然,士兵们紧张得抬不起轿来,徐有贞率众人合力抬轿以行。一边走,英宗一边问诸人姓名。至东华门,卫兵不开门,英宗高呼:“朕太上皇帝也!”卫兵们呼啦闪开。进入奉天殿后,英宗就座,徐有贞等人三呼万岁。
  此时已是十七日破晓,百官已经在朝房等候代宗早朝,忽闻殿中聒噪,正感到惊异,徐有贞跑来高呼:“太上皇帝复位了!”并催促众臣入贺。百官惊愕入谒,英宗宣谕复位,众人才定下神来。
  徐有贞等人拥英宗复辟时,代宗躺卧病榻,似睡未睡。被钟鼓声、呼叫声惊醒后,他惊问内侍:“殿内嘈杂,莫非于谦?”内侍答不知。不久,太监来报南宫复辟。代宗呆了片刻,连叹道:“好。好。”面里而卧,不再言语。
  二十一日,英宗改景泰八年(1547年)为天顺元年;二十二日,杀于谦、王文等人;二月一日,废代宗仍为郧王,迁居西内。十多天后,代宗朱祁钰死于西宫,时年30岁。
  这场宫廷政变,史称“夺门之变”,亦称“南宫复辟”。
  英宗之所以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于谦等人逮系入狱,一是因为于谦是代宗最为倚重和信用的大臣,主持“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代宗对他极信赖倚重,其疏奏“一言即止”,无不采纳。在官员的任用上,代宗也一定悄悄地询问于谦的意见。因此,真宗即位后剪除代宗的势力,于谦必然首当其冲;二是尽管于谦采取的各项策略也确实迫使也先不得不将英宗送回,但毕竟英宗返回后,实际上是被代宗囚禁了起来,于谦作为代宗的重臣,英宗对他不可能不嫉恨。
  但是,于谦的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夺门之变”的策划者们推动的结果。
  于谦性格刚强,遇到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在代宗面前评价官员总是实事求是,从不隐瞒,也从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如“夺门之变”的功臣徐有贞,由于受到于谦的斥责,很长时间内得不到代宗的提拔,所以对于谦一直怀恨在心;都督张軏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曾被于谦弹劾。
  于谦、王文等人被逮系入狱后,徐有贞等人终于逮着了机会,便诬陷他们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并且和太监王诚、张永、舒良、王勤等人策划迎立襄王朱瞻增的儿子。
  英宗有些犹豫,说:“于谦确实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位这件事就出师无名。”于是英宗终于拿定了主意,下诏将于谦、王文、范广、杨俊等人斩首,家产归公、家属全部戍边;商辂等人罢黜归里;大同总兵郭登因屡拒英宗于城外,以欺君之罪被谪戍甘州(今甘肃张掖)。
  圣旨下达后,石亨、徐有贞等人立即率锦衣卫抄籍于谦家。来到于谦府前一看,却见其府第陈旧低矮,室内摆设简陋,家无余资,也没有奴仆婢女,众人皆惊讶万分。于谦府只有一间正屋,门上用双锁紧锁,石亨和徐有贞以为于谦的金银珠宝一定藏于其中,遂命人砸开房门,登时目瞪口呆,原来里面存放的均是皇上所赐的封存完好的宝剑、冠带、印信等物。
  天顺元年即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英宗复辟的第六天,北京阴霾重重,于谦等八人的囚车驰向西市。京城百姓前呼后拥,哭声震天,为于谦等人喊冤。
  临刑前,于谦扫视围观百姓,大声说:“当年百万大兵俱在我掌握之中,彼时不谋危社稷,如今一老赢秀才,尚肯谋危社稷乎?南宋文天祥昔日于此处就义殉国,于谦今日死此地,愿已足矣。皇天后土,昭昭我心!”说罢,热泪纵横,作绝命诗云:
  “成之与败久相依,岂肯容人辨是非。
  奸党只知谗得计,忠臣却视死如归。
  先天预定皆由数,突地加来尽是机。
  忍过一时三刻苦,芳名包管古今稀。”
  吟毕,引颈就戮,时年60岁。
  边关军士闻知,莫不涕泣,举营祭奠。居庸关内外树上尽挂白带,以示哀悼。山西、河南、浙江的百姓闻知噩耗,哀恸号哭,多在家中设灵祭奠。但是京城迫于酷政无人敢于收尸,可怜一代英贤就这样横尸郊野!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二十六日,英宗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改年号成化,大赦天下。不少大臣上奏于谦确系冤死,请成化帝降旨旌表于谦功勋。成化帝崩后,孝宗朱祜樘继位,降旨为于谦赠谥诰祠额,谥于谦“肃愍”,额曰“旌功祠”,并为于谦雕塑铜像,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嘉靖年间,又将于谦侑享于功臣庙,与开国功臣刘基等人并祭。万历年间,以“肃愍”谥号不能彰显于谦忠贞功德,又改谥号为“忠肃”,子孙世袭。
  于谦冤案到此得以完结。此后的诸朝皇帝都对于谦墓祠有所修缮,以使于谦的英名能流播万代,得到世人的尊重爱戴。
  于谦墓在杭州三台山,宋代冤死的著名将领岳飞之墓在杭州栖霞岭,两墓南北遥对。有不少人的诗作或联对将于谦与岳飞并列,如杨鹤的对联: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功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于谦一生为大明王朝鞠躬尽瘁,竭忠尽力却惨遭屠戮,如今他未完的报国宏志连同其满腹才情早已化为西湖岸上的一屡轻烟,离我们日趋渐远,但是其高山景行的功德气节以及对明朝的浩浩忠心将蒙万世景仰。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