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4期
上官婉儿:才女弄权
作者:张继合
《旧唐书·列传第一》中写道:“昭容上官氏,常劝(韦)后行则天故事……(帝后)受上官昭容邪说,引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什么叫“则天故事”?无非两条:一是当皇帝;二是养男宠。上官婉儿为了保全地位,不惜鼓动唇舌、诲淫诲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已经彻底堕落成一名下流政客。皇帝、皇后竟很受用,他们和婉儿、武三思,天天在内宫卧室里拉拉扯扯,哪里还有半点皇室威仪和羞耻之心?“丑声日闻于外”,大唐后宫,弥漫着风吹不散的狐媚之气。
这个时期,上官婉儿红得发紫,抵达权力的巅峰。她一方面继续握权,另一方面深入兴文,这个奇女子的领袖欲望和风流文采,交相辉映。因其身份特殊,她的意志很快就转化为畅通全国的政令,大江南北的诗会,就像今天选拔“超级女声”一样,如火如荼地展开。皇宫里更热闹,帝后王公纷纷出面捧场,文采飞扬的婉儿理所当然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她坐镇形形色色的“诗会”,不但代帝后捉刀作诗,还充任考评裁判,对文才绝佳者实施奖励。据说,诗会第一名可荣获纯金铸造的“爵”一尊,这可比奥林匹克的冠军奖牌名贵多了。
难怪新、旧《唐书》都提到上官婉儿降生前,母亲郑氏做了一个奇特的梦:仙人送来一杆大秤,就是为了让“称量天下”。回头一看,果然应验了。婉儿不仅是当时文坛的“铨叙者”,也是宦海之中的“跃龙门”者。
人一旦成为炙手可热的实权派,那些投机钻营者用鞭子赶也赶不走一想巴结她的人太多了。提拔个把行政官员,对于婉儿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大富大贵之后,她茫然四顾,缺的还是“意中人”啊。于是,婉儿秘密购买私宅,在官外和一些风流倜傥的帅小伙儿勾勾搭搭。《新唐书》说:“邪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
要命的是,婉儿还为这帮外表光鲜的家伙谋求政治利益,很多人踩着她温柔的肩膀,做了显官。她最著名的情夫是崔湜,小伙子模样好,床上功夫出色。两人初相识,崔浞20岁出头儿,那时,婉儿已不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按年岁,足以当小崔的姑姑或者阿姨。为了报答婉儿的眷顾,崔浞厚颜无耻地引荐了自己的仨亲哥儿:崔莅、崔液、崔涤。他们个个儿帅,个个儿花,自然成为婉儿的心肝宝贝。很快,崔浞被她弄成了副部级领导。即便崔湜犯错误,贬为江州司马也没关系,只要婉儿跑到皇上跟前,笑嘻嘻地一嘀咕,立刻就没事儿了。崔浞就这样借助婉儿的粉臂,一步一步爬到了宰相的高位……
随即,两桩突发事件,一下子激化了朝野蓄积已久的政治矛盾。在这一轮较量中,上官婉儿利令智昏,动处失措,她自掘的坟墓眼看就要封顶了。
两条死罪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度手握重兵,腰杆很粗,连朝廷都左右不了他,坊间称之为“二号皇帝”。如果这个湖南人的野心稍稍一动,紫禁城、三大殿,就可能房倒屋塌。幸亏曾国藩是个明白人,他深谙权力是把“双刃剑”,一来伤人,二来伤己。他曾诚惶诚恐地写道:“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在他眼里,没有不败之花、长青之树,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末日来得会更快。“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不能延及一二世……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八至十世。”
才女上官婉儿,哪有曾氏这种海阔天空、通权达变的胸怀?她死死地握着那把“双刃剑”,恨不得进了棺材都不肯撒手。贪婪的权力欲望驱使她四处插足,两桩大罪就把个好端端的女人给毁了。
第一,搬弄是非,害死太子李重俊。
上官婉儿秽乱宫廷、干预朝政的做法,早就惹恼了太子李重俊,他一心想铲除这颗眼中钉,于是,他暗地纠集了一帮人,准备下手。《新唐书·列传》记载:“及(太子)举兵,叩肃章门索婉儿。婉儿曰:‘我死,当次索皇后、大家矣!’以激怒帝,帝与后挟婉儿登玄武门避之。会太子败,乃免。”显然,上官婉儿为了避祸,在李显、韦后那儿进了谗言。她别有用心地一“披挂”,太子闹事,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恩怨,而变成杀亲弑君的原则问题和谋篡帝位的政治问题了。李重俊被杀,上官婉儿属第一罪人。
第二,操纵废立,参与组建新朝廷。
毁了一名太子还不算,上官婉儿居然伙同韦后操纵废立。这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一旦事情败露,想回头都难。景云元年(710年)六月,荒淫、放荡的韦皇后遭到弹劾,愤怒的朝臣公然指责她不守妇道,秽乱宫闱。尽管李显尚未表态,但韦后已经坐不稳了,她唯恐这顶“绿帽子”激发皇帝清算过去。怎么办?韦后眼露凶光,决心宰了“软盖王八”,以绝后患。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位野心家,因为讨封“皇太女”未遂,恨透了老爹李显。娘儿俩一拍即合,随即进献了一张皇帝最爱吃的“蒸饼”,饼里掺杂了毒药……可怜的李显就这样窝囊地死了。
皇帝一死,内宫严密封锁消息。上官婉儿亲自出马“擦屁股”。她秉承韦后旨意,和太平公主密谋,打算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一旦得手,韦后担任“知政事”,就是行政一把手;相王李旦——即李显的弟弟、李隆基的父亲,可以出面管管朝堂上的事儿……倘若这个如意算盘变成现实,上官婉儿依旧能纵横捭阖、呼风唤雨,可惜,她碰上了另一位“政治猎手”——临淄王李隆基。李隆基早已在暗中窥伺风云,宫闱惊变送给他一个亮剑的绝妙理由。
710年七月,李隆基率羽林军包围内廷,先杀死韦后及其党羽,随后捕杀上官婉儿。李显、韦后一死,所有的靠山都倒了。捱到山穷水尽,婉儿还是不相信自己会死,她带着一丝侥幸,亲率宫女、太监秉烛迎接李隆基,希望能获得宽宥。大臣刘幽求也在中间说好话,恳请临淄王留下这个旷世才女。
烛光摇曳,兵甲生寒,皇宫城下,连掉一根针都听得清楚。人们屏气凝神地盯着李隆基,他嘴唇翕张,便能决定这位奇女子的命运。风声飒飒,这一刻,太漫长了。婉儿埋头跪在地上,呼吸急促,惶恐不安。终于盼到了李隆基开口,他冷笑一声,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这就是最终“判词”。婉儿肩膀一震,瘫软在地上。她知道,一切就这么完了。
景云元年那个夏夜,烛光、星光、泪光、刀光一闪,上官婉儿默默地倒在了血泊里,此时,她才刚刚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