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2期

怛逻斯之战:唐朝退出中亚的历史拐点

作者:何木风



及大食等的军队。唐朝西部边疆力量空虚,吐蕃乘机夺取西域四镇。在中亚,唐朝的各属国此后也相继臣服于阿拉伯帝国,并开始了伊斯兰教化历程。从世界史整体去观察,阿拉伯帝国向中亚的发展,采取进攻态势,是主动的、积极变化的一方;而唐朝在中亚则居守势,是被动的、消极应变的一方。后来,唐朝失掉西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阿拉伯军队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作为军事征服的直接后果,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被伊斯兰教化。尽管后来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在这里形成一些民族王朝,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教留在了那里,并且世代地流传下来。伊斯兰教在中亚的胜利大大有利于它向中国的推进。后来,伊斯兰教的东方屏障实际上已移到今陕西关中一带。
  怛逻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了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这大概是战争发动者所始料不及的。在这次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虏。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说撒马尔罕在8世纪后期所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纸作坊,就是由中国工匠充任师傅的。这些人既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于怛逻斯战役之前到达中亚的,也可能是这次战役的俘虏,而或许更有可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如《胡杜德·阿勒·阿拉姆》一书中就讲到,撒马尔罕生产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12世纪前期的阿拉伯作家马卫集(约卒于1120年)说,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后,中国人大都徙回,唯制造精美纸张的技术尚留在撒马尔罕。卡特讲得更具体,他引用《旅程和王国》这部阿拉伯文地理著作告诉我们:“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济雅德(即战胜高仙芝的阿布·穆悉林手下大将)所有,其中有些是纸工。造纸工业发展以后,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民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品。由此它得以供应世界各国的需要。”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对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契机,恰恰就是这次怛逻斯战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