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浅谈我国古代官私书目中的道教典籍

作者:刘永海




  宋朝有几部很重要的官修国史艺文志,如宋《三朝志》、《两朝志》、《四朝志》、《中兴志》等,均著录大量道经,惜已散佚。元修《宋史·艺文志》主要材料依据宋代四种国史艺文志,并无新意;其子部立道家类,仍将释、神仙二家附于其后,重复旧、新《唐书》之法,殊为拙劣。又《宋史》乃众人所修,历称杂芜,疏漏很多,故而有些材料需详加考察。虽比《崇文总目》晚出,但《宋志》著录道家类文献102部,附神仙类文献394部,反少于《崇文》。宋代道教发达,著录文献数目较多,才在情理之中。
  明代的道教日渐式微,官修目录在著录道经上,亦乏善可陈。观明代国家目录《文渊阁书目》,只著录少量道家典籍,对大量道教典籍视而不见,焦竑《国史经籍志》,乃奉敕所修,可视为官方书目。该书目在四库馆臣眼中,质量低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7云:“顾其书丛钞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滥载。古来目录,惟是书最不足凭”。然平心而论,该书绝非一无是处,首先,其最大特点是十分重视图书的分类,把图书分为制书、经、史、子、集五大类,大类下分设子类,各类均有小序,述其学术源流。其子部道家类序曰:“九流惟道家为多端,惜黄老列庄之言清静无为而已,炼养服食所不道也;赤松子、魏伯阳则言炼养而不言清静;庐生李少君则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谦之则言符箓而不言炼养服食,迨杜光庭以来至近世黄冠独言经典科教,盖不惟清静之旨趣焉无闻,而炼养服食之书亦未尝过而问焉矣!”焦竑对道教史之概括与评述,可谓切中肯綮;也为其分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焦竑继承了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的优良传统,将道经分为24个子目,只是比郑氏少了“目录”一类,在众多官修目录中,《国史经籍志》的分类是比较合理的。《明史·艺文志》是在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基础上编定而成的,只收有明一代艺文,且有所删削,故著录道经56部,267卷,数量较少。
  清朝的道教由于主客观原因愈加衰败,在《四库全书》这部煌煌巨著中,道教文献显得颇为凄凉。《总目提要》道家类共收道经54部;另外,卷147有“道家类存目”,著录道经100部。
  从以上回顾中,可以对历代主要官方书目作出如下归纳:其一,历代主要官方书目对道教典籍之著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宗教政策的影响。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处于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政府也出于各种原因从总体上对道教给予扶持,因而在官方书目和史志目录中,道经的著录量呈逐渐上升态势;隋唐两宋时期,道教极盛,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处于成熟阶段,加上历代政府的大力崇奉,于是我们在官方目录中便看到了近乎冗长的道经清单;同理,明代以降,道教日渐走入民间,官方道教式微,反映到《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道经所占分量便轻了许多。其二,历代官方书目对道经往往著录混杂、分类不清。隋唐时道教经典已经相当丰富且庞杂,著录时本应在“道经”这一大类基础上增设下一级子目。但结果不是如此,我们在历代官方书目中见到的仍是大量道经被分置于“道家”、“神仙家”、“传记”、“阴阳”、“五行”、“卜筮”等等平行的类目中。著录者大都对道教把各个流派之经典强行嫁接于“道家”母体上深恶痛绝,但著录者对这样一个客观情况未予整理爬梳、如实记录,岂不同样让人深恶痛绝?
  
  二、私家目录对道经之记载
  
  私家目录著作发轫于南朝刘宋王俭《七录》,它是最早一同著录佛经和道经著作的目录,《七录》今佚;稍后梁时阮孝绪《七录》也注意到了道经之著录,书后附有《仙道录》;《七录》已佚,但《广弘明集》卷3辑有《七录序》,由此可窥视一二。隋唐时亦有几部私家书目,如随朝许善心的《七林》、唐朝毋煚的《古今书录》、唐朝吴兢的《西斋书目》,今多已亡佚。如前文所述,毋煚曾将佛道二教典籍勒成目录十卷,名曰《开元内外经录》,此目亦佚,但这种专门的二教合编书目,历史上颇为罕见,其地位不可小觑。
  宋代私家目录成就显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至今仍广为流传。尤其是郑樵《通志·艺文略》更是目录学著作之瑰宝。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衢本》子部分设道家、神仙、释家三类,颇便查阅。卷15为“神仙类”,著录道经57部,其中《大洞真经一卷》,注曰:“《道藏》书六部:一曰大洞真部,二曰灵宝洞玄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另卷9“书目类”曰:“《道藏书目》一卷,右皇朝邓自和撰。大洞真部八十一秩,灵宝洞玄部九十秩,太上洞神部三十秩,太真部九十六秩,太平部一十六秩,正一部三十九秩,凡六部三百一十一秩。”以上两条记录说明晁氏已注意到了《道藏》专科目录,且在原有七部分类法基础上,另有六部分法。《郡斋读书志》末有附志2卷,“神仙类”著录道经8种,亦体现时代特色,如《御序集注无量度人经》2卷,《皇宋拾遗仙传》1卷等。另外,在卷9“传记类”中,晁氏著录了几部道经:《黄帝内传》1卷,《穆天子传》6卷。《郡斋读书志附志》“拾遗”收《列子释文》2卷,《玄纲论》3卷,《神仙可学论》1卷,《形神可固论》1卷。
  南宋尤袤所撰《遂初堂书目》1卷,分44小类,虽不标经史子集,但各小类实按四部排列。其所著录各书,仅录书名、版本,无卷数。《遂初堂书目》将所有道经均置于“道家类”,但没有细分子目,而是毫无规则地排列,又无卷数,故显零乱。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9“道家类”,多著录汉魏唐宋名家注解老、庄、列、文之作;卷12“神仙类”,以著录仙传、《参同契》、《真诰》、《黄庭经》、《云笈七签》为主。
  郑樵《通志·艺文略》卷67设“道家类”,下又增设“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箓”、“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共25个子目,部类明确,眉目舒朗,共著录道经1323部,3706卷。这是历史上首次从内容上较为科学地对道经进行分类,对后人从宏观上把握道经有着特殊意义,该分类法比道教系统内部长期沿用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要科学得多。当然,在具体子目设置上亦有可商榷处,另当别论。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帙虽繁,然但据晁、陈二家之目,参以诸家著录,遗漏宏多”。其子部设“道家”、“房中”、“神仙”等类,对所著录道经多有精审考评,且每类前对《汉志》、《隋志》、《唐志》、宋《三朝志》、《两朝志》、《四朝志》、《中兴志》著录道教文献总数有简要概括,可备参考。
  随着图书事业的发展,明代私家目录著作大增。鉴于道教此时地位的下降,多数书目著录道经数量远比隋唐两宋为少。晁《晁氏宝文堂书目》2卷专设“道藏类”,所收道经多只著录经名,无著者、卷数。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3卷,著录“神仙”、“道家”著作,数量不多,但简明扼要,多为阐述道教义理、教义名著,如《无上秘要》、《度人经》、《真诰》等。其他如《万卷堂书目》、《近古堂书目》、《百川书志》著录道经或多或少,内容都较为驳杂,不便使用。赵琦美《脉望馆书目》、赵用贤《赵定宇书目》也收录一些道经,但以千字文排列,今人多不适应。明代书目水平最高者当属祁承《澹生堂藏书目》14卷,该书目有两处颇有特色。其一,继承并发扬郑樵《通志·艺文略》对道经的分类法,将道家类文献凝炼为“老子”、“庄子”、“诸子”、“金丹”、“汇书”、“诠述”、“修摄”、“养生”、“记传”、“余集”、“续收”,共11个子目,较比郑氏更为简明,且后两个子目颇有创意,举凡不便归类者,一并安置其中,亦不显穿凿;其二,首次增设“丛书”类目,为后世所广泛采用;此目之设立,对目录学而言,功莫大焉。诸多道教典籍同样囊括了丛书类目之下,循此目极便查阅。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