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碧霞元君信仰与北京的“五顶”
作者:李海彬
清廷对西顶庙会十分重视,“每开庙时特派大臣拈香,与丫髻山同,他处无之”。(28)
西顶至民国时仍基本保存完整,但已甚为衰败。据《一四七画报》1946年5月14日所刊署名“痴呆”的《西顶庙》一文,当时该庙的概貌为:
“庙内重门,为马、赵、温、刘四神将,各尊神之顶上檐间皆附以小型立额,上镌尊神圣号,此为本庙之特色也。内则为丹墀月台,上为正殿,中祀扰攘九位圣母娘娘,正中为天仙、子孙、眼光,左龛为催生、送生、乳母,右龛则癍疹,痘疹等神。本庙大殿亦为工字型,而前殿后寝宫,中以长廊联系之,惟规模则远逊于故宫之文华、武英,且本庙之娘娘像悉为青铜所铸,当年本庙之富庶可以想见。而殿后中前有法身较小之娘娘像一尊,其面内向,而锈蚀斑剥,其苍翠欲滴较其他各神为尤甚。神后之围屏,髹漆亦剥落过半,然此究为神不知也。正殿四周群房绵亘,则为冥府七十二司,其一切较诸东岳庙则不及远甚。其各司之尊神鬼使大都坍塌倒坏,东西配亭败坏尤甚。其庭院虽广,无非蔓草荒烟。则本庙除庙会外,人迹罕至,可知也矣。至极北有大殿三楹,建筑虽宏,然装修皆无,中祀太乙救苦天尊及东岳大帝仁圣天齐。再后为小后宰门一,门内两旁为护法金甲神,金身甲胄,分持斧钺长枪,其法身较山门内尊神尤为高大。惟门顶渗漏过甚,致神为雨水所冲,色落泥流,而毁败殊甚。内有小院落,建崇阁,为后阁藏经楼,上祀玉宇金天昊穹玉皇上帝,楼下为护国佑民忠义仁勇伏魔协天关圣大帝。而院有大铁花瓶一对,高可五六尺,上贴纸条书‘妇女在右方’。询诸当地人,始如冬季尝为粥厂云。”(29)
西顶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及古柏。
从西顶往西约三里处,有一个叫缠脚湾的小村,村中曾有个旧西顶。现只存地名,庙址无考。
南顶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南顶村。该庙建于明正德年间,“有正德五年(1510年)御制灵通庙碑”。(30)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又重修。有殿三重。前殿奉碧霞元君,额曰神烛碧虚,联曰:宝范流慈辉紫极,珠宫耀采丽青霄。中殿奉东岳,额曰神功出震,联曰:德并春阳生万汇,名标震旦峙中天。后殿奉斗姥,额曰妙握璿杓,联曰:永镇天枢司橐籥,普延人纪荷生成。门外二坊,左曰广生,曰长养,右曰群育,曰蕃滋,匾额及对联皆乾隆皇帝御书。(31)
据《宸垣识略》,乾隆年间,疏浚凉水河,将淤泥堆于北岸,连成自西向东约三里长、高二三丈的土丘。因其委蛇起伏,宛如游龙,取名曰九龙山。周围种植桃李近万株,风景宜人。此土丘遂成为人们逛庙会时饮酒游乐之处。“开庙时,游人挈榼敷席群饮。夏木荫荫,水田漠漠,不减江乡风景也。”(32)
据《燕京岁时记》,南顶每年五月“自初一起开庙十日,士女云集。庙虽残破,而河中及土阜上皆有亭幛席棚,可以饮食坐落。至夕散后,多在大沙子口看赛马焉”。(33)
清末光绪十九年,曾一度禁止南顶开庙会。据《清实录》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五月初二日,“谕内阁:御史端良奏,匪徒迎神进香,败俗酿弊,请饬禁止,并严申门禁一折。据称‘永定门外南顶地方庙宇,向于五月间迎神进香,男女杂还。竟有公侯大员、部院职官微服混淆其间,致有驰骋车马,压毙幼孩等情。甚至永定门亦迟至亥刻始行掩闭’等语,所奏如果属实,殊属不成事体。著步军统领、南城御史严饬营城司坊各官,一体严行禁止。倘敢明知故纵,即行从严参办。并分饬各城门该官员弁,务当遵照向章,按时启闭,以重门禁”。(34)《天咫偶闻》亦载,南顶原本每至五月朔游人群集,“近年有某侍御奏请禁止,遂废其事”(35)。
据《老北京旅行指南》,宣统二年(1910年),当局曾一度开放南顶庙会。民国时期,庙会未再开,“一因庙已圮倒,并无人重修,二因受市面之不景气影响,恐游人无多,商贩徒劳往返”。(36)
大南顶位于通州区马驹桥畔。马驹桥在明代名弘仁桥。据《京城古迹考》,该庙创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37)《日下旧闻考》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三十九年(1774年)落成,乾隆皇帝“亲诣赡礼,有御制诗,记勒于石”。诗为《御制碧霞元君庙落成瞻礼有作》,记为《重修碧霞元君庙碑记》》。
《京城古迹考》载该庙有山门、功曹殿、元君殿、东岳殿、玉皇阁等五重建筑。山门前有两座牌坊,一曰天仙圣境,一曰弘德慈仁。元君殿内有明天启元年所立碑一通,大学士叶向高撰。玉皇阁院内有龙爪槐二株。(38)
据《帝京景物略》,在明代,京城五顶中数弘仁桥元君庙香火最旺。每逢元君诞辰,都城士女进香者,从左安门至弘仁桥四十里路上,络绎不绝。“岁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都城士女进香。先期,香首鸣金号众,众率之,如师,如长令,如诸父兄。月一日至十八日,尘风汗气,四十里一道相属也。舆者,骑者,步者,步以拜者,张旗幢、鸣鼓金者,……群从游闲,数唱吹弹以乐之。”后跟“献神”的香会队伍中,有架作好几层的“台阁”,阁中置儿童,扮出各种戏剧场面。还有的青少年扮成僧尼、乞丐、优伶、傻子、无赖等戏剧人物,扭起秧歌,以为娱乐。(39)
会期,弘仁桥旁形成集市,卖“麻胡”、“欢喜团”等食品。摊贩所卖的应时应景的玩物主要有用麦秸编织的盔冠(谓之草帽),用纸泥作成的面具(谓之鬼脸、鬼鼻),用马鬃作成的假须(谓之鬼须)。“香客归途,衣有一寸尘,头有草帽,面有鬼脸、鬼鼻、鬼须,袖有麻胡、有欢喜团,入郭门,轩轩自喜。道拥观者,啧啧喜。入门,翁妪妻子女,旋旋喜绕之。”(40)
大南顶庙今已无存。
北顶位于朝阳区大屯北顶村。庙建于明代,内有宣德年间(1426-1435)铜钟一座,万历年间铜炉一座,崇祯辛未碑一通,董其昌撰书。清乾隆年间奉敕重修。庙宇主体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钟楼和鼓楼。“每岁四月有庙市,市皆日用农具,游者多乡人。”(41)北顶庙市是昌平、沙河一带农民的商品交易所。庙市一直到解放初期才中断。
中顶在右安门外今丰台区南苑乡草桥北中顶村。唐代此处建有万福寺,后寺废。明天启七年在其址稍北建碧霞元君庙。清乾隆三十六年发帑重修,额曰“护国中顶岱岳普济宫”。“前殿奉碧霞元君,额曰‘资生溥化’,中殿奉东岳,额曰‘大德曰生’”,均为乾隆皇帝御笔。庙有康熙年间大学士王熙、李天馥所撰的两通石碑。(42)
中顶附近水田极多,且土质肥美,属于沙性,适宜种花。这一带的人们,自明清以来,大多以育花为业。《帝京景物略•草桥》说:“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以种)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圃人废晨昏者半岁,而终岁衣食焉。”(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