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说,杜甫所说的知音是指刘备式的当权者,这更是大谬不然。第一,封建时代的当权者昏聩无能之辈居多,重视人才的极少;第二,即使有礼贤下士的当权人物,其对人才的态度也多是出于一时的需要,很少能尽用其才,善始善终。
由此可见,在人才问题上,不管是遇知音,还是遇伯乐,都无补于大局,该落魄的还是去流落江湖,该罢黜的还是老死牖下,该被砍头的还是去做刀下冤鬼。杜甫对人才问题的认识只能说是很糊涂的。
对于人才的发现、使用和培养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时”,这个“时”是任何方面的人才借以成长的土壤,是人才得以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条件;人才生逢其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时”不是偶然的机会,而是创造人才又能使用人才的客观条件。杜甫的人才学是不高明的,他忽略了对于政治环境的考察,以为嵇康的悲剧性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刘备式的贤君,殊不知就是贤君、伯乐、知音也不过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制约的。规定了嵇康这个卧龙悲剧的结局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黑暗政治。如果我们犯了杜甫式的错误,忽视“时”的决定性作用,而去片面地强调人才学的次要方面,就会把人才学的研究引到歧路上去。前些时候,报刊、广播大力宣传“伯乐”的作用,号召人人当“伯乐”,而当前人才学的研究工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倾向,目前看到的所有关于人才学的文章,所谈的几乎全是人才的自我要求,例如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人才的知识结构等等,而很少系统地提出人才对社会、政治的要求,很少分析人才学的另一方面:人才成功的外在因素。从根本上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依赖于合理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而不取决于有无知音、伯乐,也不取决于人才的自我要求如何。古人总是严以律己,一味要求自己如何去迁就社会,而很少去想如何改造社会。迁就不成就干脆采药东山,躬耕南亩,一任社会去浪费、埋没、蹂躏、扼杀人才,结果使一代又一代的人老是慨叹着明主难寻和伯乐难遇,甚至于自认“数奇”,把这种情况归之于命运。
解放三十年来,唱这个老调子的并没有绝迹。是我们的人才自我要求差吗?不是的,三十年来,自我要求严格的大有人在,具备了成功的内在因素的人不在少数,可是他们中间能够真正施展才能于社会的却为数有限。颇有些人才在国内遭到冷遇,于是有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这些事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封建社会造成了无数人才生不逢时的可悲的命运,这是在那个社会所无法克服、无法避免的。社会主义社会较之封建社会要进步不知多少倍,但是它仍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存在着封建主义的残余,这是限制、阻碍人才发展的大敌,总结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研究并改善这一社会环境,肃清封建遗毒,使之更适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将比强调人才的内在因素更有意义。
中国古代人才的生不逢时是令人痛惜的,我们希望杜甫“古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这样的悲叹在我们这一代不再听到,至少是少听到一些。
读书小札
韦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