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然的金石之声!人们将一定会因为有这样的出版社而高兴。——岂仅高兴而已,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常常由于它留下了传世的学术文艺名著而受到尊崇,拥有这样的出版社,将是我们民族的、时代的光荣。
但是,书稿争取到出版社的接受还是不够的。它生于出版社,可能死于书店。
书店当然不干涉出版社的内政,它不会阻止任何一种书的出版。但它有自己的市场观点和经营观点,有权决定自己进货的品种和数量,决定营业部的陈列和布置。
书店讲求资金的流速。象胡乔木同志讲话中所说的那种“有科学价值,但发行量不大”的书,不容易引起书店的重视。发行量不大,也就是流通慢,相对来说,则是备货额大,存栈时间长。这必然积压资金,耗费利息,增加流通费用。因之很可能受到财政监督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批评,说它“经营不善”等等。
由于发行量不大,书籍到了营业部,不会被显豁地陈列。(附带说一句,出版物的广告是那样少见,报纸的广告费又委实惊人,登一则新书广告,等于白送掉几百本新书。)读者到了书店找不到书,问售货员,往往得到冷淡的回答(发行量不大,就会比较生疏,也容易被遗忘)。售缺以后,也许三、五月才有几个人来问讯,这种零零落落的问讯不易给售货员留下印象,不会形成市场压力。当出版社直接收集到读者要求重印的意见与书店洽商时,往往看法不一致,书店很可能要求首先重印另一些品种,也许是一些印数已经很大但学术、艺术价值却不是那么高的品种。
那类尽管印数很少的书,被分散到个别小城市的门市部,还免不了会有土积尘封的命运,最后按一折八扣的办法打发掉。——我在北京前门外书店里见到在把三卷五本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扎成一捆一捆按定价二折处理,不免有一种“黯然”的心情。我只是个一般的读者,对于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化过力气的人们说来,恐怕感情上要受到大得多的损伤。
我建议改革出版社和书店分成两条线的体制,设立一些由出版社经营的书店。
要改变以利润为提取奖金基准的简单化考核办法。企业应该讲究利润,增收节支;但利润对出版社和书店说来,并不能正确反映它们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更不应成为它们工作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要把从利润提取的奖金压缩到较低的比重,建立另外的奖励办法。
改变全国书店结成总、分、支店严密网络的概念,改变由独家发行所总发行的制度。在统一发行网之外可以有几家与出版社建立直接批销关系的书店。可以越区发货和批销。总之,可以有一些不同的发行办法,有一点灵活性。
建立一些小型的专业出版社和书店,如开设“三闲书屋”以出版和发行有关鲁迅的著作,它可以隶属于鲁迅博物馆,建制不大,却是出版、流通这类书的总汇和权威。
改善书籍与期刊发行的分工和配合。大量发行的(例如一次印数超过五十万册)的书籍,以及带有时尚或猎奇趣味的书籍,可以主要在邮亭发行,某些书店可以不经售;一些学术性、资料性的期刊,主要由书店零售;专业书店必须经售相关专业的期刊。
呼吁全国所有的学会和研究所列入一项任务:定期评选与其专业有关的出版物,推荐给出版行政机关和出版工作者协会,授与荣誉和物质奖励。关心这类出版物的重印和备货,是出版社和书店的光荣。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