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揭露希特勒排犹罪行、为犹太民族申张正义的影片,为什么会受到犹太人的反对和抵制呢?问题的焦点在于饰演主角的演员是一位公开反对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的英国女明星。围绕着范尼莎·赖特格莱(Venessa Redgrare)掀起的这场风波,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上犹太问题上势力斗争的一个侧面,但是当然,在美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其中也不乏商业战的因素。另一方面,通过这一事情,倒也反映出一般舆论是如何对待一个具有不同政治见解的艺术家。
影片内容完全依据事实:法尼亚·费娜隆是一位有一半犹太血统的法国艺人。二次大战中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由于她是巴黎夜总会中颇有名气的歌星,集中营的女管理员发现后把她编入由女犯人组成的乐队,为娱乐纳粹军官而演奏,她因此得以避免葬身煤气室的命运。战后,费娜隆定居以色列,一九七八年出版了她的回忆录,轰动一时,费娜隆抓住时机到世界各地演出亮相,各国犹太人团体也借重她作为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见证,抗议纳粹势力的复苏。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抢先以高价购得这部作品的影片摄制版权,这当然是为了同国家广播公司(NBC)竞争。国家广播公司去年播出的《大屠杀》(Holocaust)也是以一个犹太家庭的遭遇为主线,暴露纳粹统治者灭绝犹太民族的罪行,主角是个画家,在集中营中被杀害,但是留下了许多幅速写。大屠杀》连续播映四个晚上,在美国演出,以及以后在西德转播时,都引起空前未有的震撼,在西德,甚至组织小学生观看讨论,掀起了回忆声讨希特勒罪行的又一次高潮。
费娜隆的经历富有传奇性,主角人选一时成为艺术界关心的事。当消息传来,英国演员范尼莎·赖特格莱表示有兴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有意考虑时,立刻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原来范尼莎出身戏剧世家,父亲迈克·赖特格莱因艺术上成就而授勋为爵士,姐姐琳·赖特格莱、弟弟柯林都是著名的演员。范尼莎主演过《依萨陶拉·邓肯传》《苏格兰女皇玛丽》等影片,是公认的优秀演员,近年来更因为在影片《茱莉亚》中饰演反法西斯战士而获得一九七八年最佳助演金像奖象。范尼莎同时也以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而闻名。早年支持英国工党,后来因为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另行组织工人革命党,据说是一个反对苏联,反对中国,反对资本主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托洛茨基派组织。范尼莎曾为一部介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纪录片配音解说,并公开宣称应当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消灭。一九七八年她在金像奖授奖仪式的谢词中,宣扬她的政治见解,引起全场大哗,主持仪式的法兰克·西那特拉上台表示遗憾,造成电影艺术学院颁发金像奖五十年来少有的尴尬场面。
尽管费娜隆本人表示由范尼莎·赖特格莱来饰演她是荒谬的选择,全美“反毁谤同盟”(Anti-De-famation League)主席纳唐·帕牟脱(Nathan Per1mutter)也发表声明说:“由一个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传声筒来扮演集中营的女英雄,这是对于六百万牺牲于纳粹屠刀下的犹太人以及集中营的幸存者的侮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后还是选中了范尼莎·赖特格莱。据说他们曾和六、七名演员接触,因种种理由都没有能谈拢,今年三四月间,范尼莎本人在每星期日播出的、收视率极高的新闻杂志“六十分钟”的访问专辑中对名记者迈克·华莱士(Mike Wal1ace)说:她反对任何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迫害。她在现实生活中反对以色列迫害巴勒斯坦人并不妨碍她在艺术上刻划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相反地正由于反迫害这一共同基础,她才对这个角色感到兴趣。
影片播出前夕,《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访问了阿瑟·密勒。在谈到女主角人选引起的争议时,阿瑟·密勒说:和范尼莎并不相识,只见过一面,她来为她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募款,我当面告诉她我不同意她说的那些话。阿瑟·密勒一再强调他完全不同意范尼莎·赖特格莱的反犹太复国主义立场,他相反地认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是民主势力反对阿拉伯封建主义的代表,“而封建主义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另一方面密勒也不同意由于范尼莎的政治见解而剥夺她扮演某个角色的机会,他说:“一九五六年,因非美活动委员会调查我在一篇左倾宣言上签过名,纽约市青年总会禁止我参与当时尽义务参加的一部影片的工作,当时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声援我,我的这一段经历不容许我现在以同样态度对待她。”
《为了生存的演奏》播出后,评论界基本上予以肯定,认为它表现纳粹党徒在成千上万屠杀犹太人的同时,也能欣赏贝多芬的乐章。集中营的女管理人员流露出对孩子的爱,而女犯人为了保全性命,以便“将来把亲眼看见的这一切告诉世人”而忍辱负重,甚至供纳粹军官玩弄,这些描绘都更符合“人性”,都比《大屠杀》中好人坏人黑白分明来得深刻得多。《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并认为这可能是阿瑟·密勒自写出《一个推销员之死》以来最好的作品,“提出了许多供思索、讨论的问题。”对于范尼莎·赖特格莱的表演,评价也很高,认为是她演戏生涯中的新成就,她把费娜隆演成了一个“既是英雄,又是坏人的普通女性”。
至于影片播映时没有插入很多广告的原因,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这样解释的:考虑到影片主题的严肃性,避免打断观众情绪上的连贯。这当然是自我解嘲的说法,同时却也是对国家广播公司的旁敲侧击,因为《大屠杀》播映时,轻浮、喧哗的广告与影片低沉的基调之间的不协调确曾引起某些评论家的非议。
按照美国惯例,由电视台摄制的影片,是不在一般影院放映的,在电视上一次播映后,很少有机会重播,至少也要在两三年以后。但无论怎么说,《为了生存的演奏》不失为一部相当优秀的作品。为犹太人伸张正义的鲜明倾向可以说丝毫没有由于范尼莎·赖特格莱引起的争议而受到影响。阿瑟·密勒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观众得到了三小时少有的健康的艺术享受。在宣传战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国家广播公司至少是打了个平手,借用美国艺术界的行话,在这一场较量中没有输家。
高骏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