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是伦敦几个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来伦敦旅游的人必定要去参观的一个地方。这个博物馆已有一百二十八年的历史,目前的这座房子是在一九○一年建成的,馆中主要是收藏实用艺术品——建筑、武器盔甲、蓝图、书籍、铜器、地毯、磁器、纺织品、家俱、玻璃制品、金银器、象牙、珠宝、花边、手稿、乐器、陶器、印刷品、雕塑、钟表、戏剧用品等等,可称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同英国别的博物馆一样,它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和专题展览会。“书的艺术”展览就是属于专题展览。在英国象这种大的博物馆是完全免费的,所以参观者非常多,这就在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扩大知识范围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IMG=BB81B09901>
这次这个“书的艺术”展览会使人最感到突出的一点是书的种类极其繁多,这不是指内容,而是指书的外表、装帧的式样。展览会上有很大的书,有的有三英尺高,有半英尺厚,任何人恐怕连搬动都不大容易。同时又有很小的书,小到只有一个火柴盒那么大,书页上的字也小极了,只能用放大镜才能看得出是什么字。有的书是用帆布来装订的,有的用木头,有的是皮封面,有的则根本没有装订而是放在盒子里的。
书的装帧怎样同内容相配合,展览会对此加以解释,使人一目了然。用什么样的纸,用什么样的字体,用什么颜色来印制插图和封面等等都得同书的内容紧密配合,而且相互之间也得安排得恰到好处才行。展览通过各种图片、实物把内容与形式的谐调深入浅出地向参观者作了说明。一九○○年法国艺术家博纳德在给诗人凡尔连的浪漫诗绘制插图时就用了一种粉红色的水粉颜料,同诗的内容极为融洽。另一个著名的法国画家马蒂斯在一九三二年为一本诗集画插图时说:“问题是要使插图的那一页同诗文的一页相称。插图的那一页比较显得白,而印文字的一页则显得黑。我是想要修改一下我的插图,使插图和文字对读者有同样的吸引力。我认为一本书的形式和一张图画是完全一样的。”
书同别的东西一样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次展览按年份排列,对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欧洲到十二、三世纪时还没有印刷,书都是用手抄的。这些早期用手抄的书都是宗教书籍,其中也有一些插图。这些彩色插图所描绘的都是当时的世俗生活,比如骑白马的妇女,在外打猎的男子等等。这些书虽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保存得相当好,现在看起来仍然很清楚。从用手写到现在最新的排版印刷技术这个过程的确惊人,使人体会到人的确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展览会上引人注目的、最早印刷出来的书是一部一四八三年纽伦堡的圣经,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就是那一年诞生的。另外,更使人感兴趣的书是一四六○年一部宗教的手稿。这部手稿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手抄的,另一个是印刷的。两本书摆在一起,参观者自然就会想到:在印刷术发明之前要产生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要花许多时间用手去抄。当然这对于传播思想,推广科学技术就会有很大影响。人类的要求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也就随着提高,从而对生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循环不已,才逐步形成了现代这样高速的出版印刷技术。
这个展览会主要展出的是西欧各国如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的书籍,但也有一小部份中东地区伊斯兰教的书籍,其中有一部八世纪的可兰经版本。可惜的是这个展览没有中国书籍。中国发明了制书不可缺少的材料——纸,那还是远在东汉,也就是第二世纪初,而且在十一世纪西方还没有印刷的时候中国的毕升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如果中国的书籍也在此按年代排列展出,那就会使展览会增色不少。
展览会的另一个主题是: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只有少数特权阶级的人能享受到书的乐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书到了今天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了。古代的书都装帧得特别讲究,比如有一本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书是用红色丝绒作封面的,非常精美。另外一本法国书则以玳瑁壳装订,式样别致。有些书的装潢那么细巧,其本身已经是一件工艺美术品,而书的内容倒反而不引人注意了。这些书的数量一定是极少的。在欧洲,即使在印刷已经开始使用之后,书仍然是一种表示贵族特权地位的东西。展览会上大部分的书都是为了少数上层社会的特权人物出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印刷技术有了空前的提高,现代的排版、印刷、装订的速度是惊人的,书的出版量是过去的人所不能想象的。现代的许许多多简装书虽然称不上是什么工艺美术品,但是它们在社会上起的作用和影响却比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古书大得多了。
一九八一年七月于伦敦
英伦通讯
亢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