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理的占有来自对真理的热爱与追求。黑格尔是位毕生从事哲学教学和著述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与他的治学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在纪念黑格尔的时候,探讨一下他的治学精神,将会使我们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
一
黑格尔毕生以追求真理为唯一目标,他说:“我的哲学的劳作一般地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就是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这是一条极艰难的道路,但是唯有这条道路才能够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小逻辑》,中译本新版第5页)他认为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整体,真理只有一个。人的使命就是要认识世界,把握真理,进而“宰制世界”。诚然,他对世界和真理的解释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身上必然存在唯心主义者必然有的种种弱点甚至错谬行为。但是,他把追求客观真理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使命和任务”,这种精神是高尚的、可贵的。他深知这条道路之崎岖艰难,但是他鼓起勇气去努力攀登。他清楚地认识到,“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他曾经这样说过:“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小逻辑》,36页)这是他研究哲学的基本信念,也是他一生做学问的座右铭。他探索了自然,研究了社会,审察了整个人类认识史,终于使他具备了广博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以深刻的历史感,概括了世界辩证运动的普遍规律,建立了百科全书式的庞大体系,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攀登到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峰。
哲学作为上层建筑,与政治密切相关。黑格尔也自称他的哲学是为国家服务的。他用思辨的语言论证了普鲁士国家的合理性。晚年,他对政府也说过不少阿谀奉承之词。这是阶级带给他的不可避免的局限。然而,综观他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在他的思想中基本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他没有为了某种一时的政治需要而随意改变自己的哲学观点。他不象谢林,为了迎合普鲁士政府加紧反动统治的需要,从一个热心研究自然与人类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转而去研究魔鬼与上帝,变成一个“基督教神学家”,用所谓“天启哲学”,为政府效劳,镇压革命知识分子。黑格尔的理论立场是比较一贯的、严肃的。他决不允许把辩证法用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弄成一种“主观任意往复辩难之术”,弄成一种没有原则立场的、可以为任何观点做论证的主观辩证法、诡辩论。当然,他在证明自己的唯心主义理论时,也用一些诡辩的言词,这是任何一个唯心主义者都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与那种为了个人名利而在理论上投机变节的御用文人,有性质上的不同。在哲学史上,正是他第一个对诡辩论作出了深刻系统的批判,这是众所周知的。黑格尔为国家服务是要实现他所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的理想(这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他没有把追逐私利放在第一位,所以在理论的政治的活动中,他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尊严与情操。记得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讲真理,只讲真理,永远讲真理。”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这种精神境界,似乎比世界上那些号称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还要高尚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尚且能够如此,无产阶级的理论家们难道不应该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一些吗?我们要让为真理而献身之风,在学术界大大发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推动时代前进,做出一点切实的贡献!
二
在黑格尔看来,事物总是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而向前发展的,真理同样也不例外。科学在争论中发展,科学在批判中前进。批判固然需要有敢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既是否定,又是肯定;既是克服,又是保留;批判就是扬弃。这种辩证否定的即科学的批判精神,也贯穿在黑格尔的整个学术研究之中。
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学说就是站在他的立场对哲学史上一切优秀遗产批判继承的结果。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对于唯物主义的确怀有后母那样的偏心。然而我们也发现,凡是唯物主义哲学中符合理性的、辩证的东西,他总是毫不迟疑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并多有赞美之词,如对赫拉克利特、斯宾诺莎、狄德罗等。反之,尽管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但对于那些不讲理性的、形而上学的“坏的唯心主义”如贝克莱之流,则毫不留情地痛加斥责,并随时与之划清界限(当然是从他的立场上出发的界限)。这种辩证的、有分析的批判精神,在他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上,表现得非常清楚。大家知道,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论遭到了他尖锐的批判。但他在批判过程中,每当否定康德一个错误观点的时候,总是往往首先是肯定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然后指出其不足之处,再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渗透着一种分析、研究、说理的精神。康德脱离人的认识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这犹如在跳下水之前就要学会游泳一样可笑;然而要求对认识能力、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考察以揭示意识的能动性,这是正确的必要的。必须结合人类认识的历史进程,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割裂本质和现象是导致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个重大错误,但是注意区分现象的、常识的认识与本质的、哲学的认识,毕竟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问题就在于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康德把有限的、知性的认识与无限的、理性的认识割裂开来是形而上学的,但明确地把抽象思维区分为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又是他的一大功绩。主张范畴是人主观先验的产物是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但他指出思想中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成分和综合统一的功能又是一个突出的贡献。总之,黑格尔没有因为康德哲学结论错误而把他的观点全盘否定一笔抹煞,他也不是不痛不痒地驳上几句就算了事,他的批判也就是论证,正如列宁指出,他是在“纠正”、“加深、概括、扩大它们”,在被康德僵硬对立的事物之间,运用辩证法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解决了康德经过精心思索所提出的一系列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唯心主义基础上阐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理、使人类朝着完全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待费希特和谢林,他也是持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这样的扬弃,黑格尔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因为康德是先验论、不可知论而把他一棍子打死,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假若这样做了,那么也许就不会有黑格尔这样的唯心主义的高峰了。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受到列宁的高度赞扬。列宁肯定这种批判是非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列宁还意味深长地指出,普列汉诺夫和二十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批判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多半是根据费尔巴哈(和根据毕希纳的观点),而很少根据黑格尔的观点。”(《哲学笔记》第191页)列宁既肯定了黑格尔批判康德的理论价值;也肯定了黑格尔批判的辩证方法。我想,这对于我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是有启发的。积极开展学术上的批判,同时注意在批判时多一点科学的、有分析的论述和研究,少一点形而上学的东西,让批判真正变成繁荣学术文化的甘露,而不是摧残科学、窒息思想的桎梏,这是我们从列宁的告诫中应该得到的启示。
三
黑格尔虽然很早自诩发现了绝对真理,在理论界也取得了权威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在学术上停步不前,而是不断进取使自己的理论日臻完善,这种治学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在历史上,名家一旦成了权威之后就自满自足停滞不前甚至向后倒退者,真是不胜枚举。谢林是黑格尔的好友,自小才智出众,青年时代往往一年能写出两本大部头著作,所以二十三岁就当上了教授,三十二岁就成了院士(黑格尔三十一岁才当上一个编外讲师),享受了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成了青年知识分子崇拜的偶像。可是他有了成就后就狂妄起来,竟宣称自己“包罗和超越了一切已往的哲学派别”(见马克思一八四三年十月二十日给费尔巴哈信)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所以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只到青年时代为止。大好的中年时光,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大步后退。黑格尔从写《精神现象学》开始已酝酿了一个体系,他确信自己观点的真理性,从而使他与谢林分道扬镖,自立一说。考虑到谢林当时的地位以及往昔两人的深厚友谊,黑格尔此举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这勇气来自对他理论的自信。但是黑格尔自信而并不自满。他批判了谢林,搭起了脚手架,一砖一瓦地建造自己体系的大厦。在他看来,真理不是得到几条结论之后,就可象“已经铸好的硬币”那样,抓在手上,到处通用,立竿见影。哲学上的原理决不是几句话、几十字或几百字所能穷尽的。真理是科学的体系,是运动发展的过程,是在精神不断追求中逐步实现的。唯心主义最后使他终止了这个发展过程,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他在绝对化中又包含着辩证法。人们看到,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说成句句是真理。相反,他对自己成百万字的著作呕心沥血地反复推敲,一改再改。他说,他的哲学著作既然“研究的是更深的原理、更难的对象和范围更广的材料,就应该让作者有自由的闲暇作七十七遍的修改才好。”(《逻辑学》上卷第21页)话虽说得夸大了一点,但心意是真诚的。大家知道,在他一生中,《小逻辑》曾出过三版,《大逻辑》(即《逻辑学》)的修改已经着手进行。一八三一年第一编已修订完毕。对于在耶拿战火前匆忙写成的名著《精神现象学》,他早已表示要认真修改,删去其中大量的负载物。在临终前,他也已动手修订了一部分。他重复讲授的课程,讲稿常有增改,内容亦不断更新。上面我们引用他的那句话,是临终前七天所说,时年六十一岁。它出自一位已经独霸了哲学界并名扬四海的权威老人之口,颇为不易。杰出人物到了晚年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对自己的著作文字严格审查,这是真正学者的可贵品质。与那位早就躺着不干却又自吹自擂的谢林相比,不是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吗?在各方面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黑格尔与谢林对哲学发展的贡献大有差别,应该从这里找到一个方面的答案(就个人智力而言,黑格尔还不如谢林)。对黑格尔的绝对真理观,我们要批判;对黑格尔在学术研究中的严肃态度和进取精神,我们要学习。我们一定要对黑格尔采取这种辩证的态度。
在黑格尔逝世后资产阶级把他抛弃的时候,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自称是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们始终对黑格尔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他们感到自己的智慧得益于黑格尔之处实在太多了。列宁说,不懂得黑格尔就不懂得马克思。让我们从这位伟大的学者身上多学习一点东西,多汲取一点智慧和力量,这就是我们对他的最好纪念!
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