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上海除了从“八·一三”开始的三个月鏖战以外,是四年挂零的“孤岛”时期,不到四年的沦陷时期。但错杂的形势,艰苦的环境,交迫的饥寒,血腥的镇压,都没有阻止上海人民对日本武装侵略者自始至终的抗争,文学抵抗运动是其中坚强的一翼。
“孤岛”文学是用鲜血和热泪灌溉起来的,它是抗战文学的一枝,却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短兵相接、血肉淋漓的斗争,激发起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与抗暴精神的高度升华。无论从文学角度看,从历史角度看,这都不是无足重轻的事件。
党是领导核心,进步人民是战斗主力,抗日爱国统一战线是广泛的集合体,文学界(旁及戏剧、电影、新闻、出版)也不例外。斗争是多角形的:对日本侵略者,对汉奸,对妥协投降倾向,对乌烟瘴气、粉饰太平的恶浊氛围,还有抗战阵营的内部矛盾,斗争的锋芒有如幅射。光与暗,红与黑,热与冷,崇高与猥琐,圣洁与卑污,慷慨激昂与陆离光怪,组成一幅对列鲜明、色彩强烈而布局繁复的图画。
因为时间的侵蚀,人事的代谢,火热的现实一成为过去,就象鲜艳的花卉变成萎黄的标本,以至于逐渐零落。只有依靠大量的史料故实与文学成品的钩沉索隐,披沙楝金,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博闻实录,笔底春秋,才能使事实保存原有的光泽。而折戟沉沙,打捞磨洗的工夫,就显得特别重要。
闭关锁国,思想壅塞的结果,是既看不见世界,也看不清自己,文学上的某些倒流现象就是如此。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的文学,早成为有些外国的研究对象,有的且已有成果,我国反而瞠乎其后,即是一例。上海文学研究所在这方面的劳绩弥补了这个缺憾,很值得关心祖国文史建设者的襄赞和欢迎。
年光奄忽,记忆也将随之而漫漶,由目击身经、亲预其役者及时回忆笔录,梳栉核实,无疑是难得的活材料。而岁月不居,生命有涯,不少当年卓有建树的前辈,不幸已长眠地下,他们本身昭如日月的事迹,也已有待于相知者的缅怀追记。这就充分说明这项工作的迫切性,更应与流光争驶,急起直追了。
《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将辑集付印,抱病受命,爱抒所感,敬为小引。
一九八一年九月九日
(《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IMG=CA81C09401>
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