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看什么样的嫉妒了。读完谢维嘉同志编译的《海伦·凯勒》,我感到,嫉妒别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追求自己生活中不具有的新东西,从中激发出一股自立奋发的精神,这甚至是值得敬佩的。
海伦原来是一个碧眼金发的美国小姑娘,不幸在一岁半时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与听觉,从此陷入黑暗与寂寞的深渊。安妮,一位曾经失过明的女教师,使海伦重新回到了生活中。海伦刻苦学习,掌握了五国文字,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荣获了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但是,她对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的最后要求被无情地拒绝了——她不能亲眼看一看她一直深深热爱的活生生的生活。她对光明的嫉妒难道不合理吗?
海伦失去的是正常人先天所具有的,而正常人所缺的正是她后天所获得的。海伦嫉妒人们光明中的生活,人们却羡慕她生活中的光明。有人甚至提出十分古怪的问题:“你睡觉时闭眼睛吗?”她的回答既诙谐又悲怆动人:“我从来不在醒来后去发现睡觉时是否闭眼睛。”人们对海伦的嫉妒同样是值得同情的。
有人说,人类的天性就是很少珍惜已存在的东西,而只是一味追求自己所不具有的东西。又有人说,任何东西只有当你失掉它的时候,才会感觉出它的真正价值。这使我想起了一位美国人对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所打的比喻:乐观主义者认为那只玻璃杯里一半盛着水,而悲观主义者却看到那只玻璃杯里一半是空的。其实在这里,只是说话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话的意思是一致的。对于失者,得者是值得羡慕的。而得者前面还有更远的目标,他是不满足的,相对处于最高位置上的人,他又是失者。
海伦感到自己是失者,而别人却把她当作得者。有失必有得。失者容易产生一种倔强的性格,要同那些得者竞争,超过他们。失者的力量在于,他认为自已与别人具有同等的享受生活中所有美的方面的权利,坚信自己现在失去的,将来一定会得到。这就象海伦所说:“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决不应该去爬行的。”确实,海伦从来没有满足过。她不满足只通过打手势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她终于学会了说话和用手指“听”人说话。
失者遇到的困难也往往会出乎得者的意料。海伦在大学课堂上无法记笔记,她的手首先要用来“听课”(放在老师的嘴唇上)。课后,她先要用盲文打字机追忆老师讲课的要点,再用普通打字机完成各科作业。考试更是难上加难。她要经过反复思考才能用打字机打出答案,并必须把答案记在心中,否则,过后就无法意识到遗漏或答错的地方。但是,她的成绩连那些耳聪目明的同学也为之咋舌。
海伦说:“每前进一步,我的勇气便增加一分;每爬得高一点儿,我的眼界就开阔一些。”失者若是能不满足,他就能不停步。可惜有些人太容易满足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种人被现实生活束缚得牢牢的,是环境的奴隶。海伦看不起这种人,她认为这种人的“天赋的视觉只被当作生存的需要,而不是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的要素”。
生活也确有不尽的美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海伦追求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光明,她更追求象她一样遭受着不幸命运的人们,也能享受生活的美好。她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给他们,把她那颗对人类充满了仁爱的心捧给他们。
在中学时,我读到一首诗,里面描述一群游击队员在青纱帐里憧憬未来:将来能一天抽它十支香烟就满足了。后来,我自己下乡到黑龙江,在泥泞中挥镰收割了一天小麦后躺在炕上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将来拖拉机能开进水洼地作业。现在人们的要求更高了,电视机、电冰箱…人们甚至不满足于地球上的事物,开始向宇宙其他星球寻找自己的同伙……没有一个生活的强者不是深深热爱生活的。但是,这种热爱只有象海伦那样与崇高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才是崇高的。
假使真的能让海伦睁开眼睛看上三天,也许她从此就不愿再阖上眼睛了。不幸的是,她居然遇到了她的限度,遇到了她不能逾越的障碍,遇到了她嫉妒的极点。实在地说,这是她的一切荣誉所不能弥补的。
什么东西都有一定的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面目全非了。从事物的性质上讲,这个度是无法逾越的。所以,有的人就说,向限度挑战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一个人之所以敢于向限度挑战,是因为他怀着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不可抑制的强烈追求。死是人存在与灭亡的关节点。共产党人与革命者为了人类的美好未来,就敢于向死的限度冲击,以少数之死换取众多之生。
但是,单单对生活永不满足就值得歌颂了吗?对于从不知足中引出奋发而有为精神的人是这样。但也有一些人自己不满足现状,却坐想别人替他去冲锋开路,这种人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不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在一定的限度上停留下来,转回到了浅斟则溢的那一群。
人们对自己的不幸和对别人的幸福的感受仿佛都要比对别人的不幸和自己的幸福的感受更深切一些。当我读到小海伦把手表贴在面颊上努力想感觉出秒针的走动时,读到她在晚年发出“倘若我能看见三天”的呼唤时,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悲悯爱怜之情;而当我读到她克服了一切看来无法克服的障碍,终于达到了她自己“希望的绝顶”时,我对她那种惊人毅力的深深赞佩之情就渐渐地占据了我整个的心……
海伦是幸福的。她虽然没能看看这个光明的世界,但整个光明的世界却看见了她高尚的心。
我爱读的书(征文)
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