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首词的作者,曾经有不同看法。无名氏的《草堂诗余》认为是李景所作,这是错误的。大量的材料都证明,这首词是出于晏殊的手笔。但“无可奈何”两句,下联却并非晏殊所作。据《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载:晏元献(即晏殊)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云:“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春。仪凤终陈迹,鸣蛙<SPS=1296>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城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日:“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
晏殊当时身居相职,文词誉满天下,能够如此谦虚,识才重才,确是难得。但这个材料却证实了“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句实为王琪所作。
这两句作为一联,收入词中,历来被人称颂。杨慎云:“‘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词品》)卓人月云:“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词统》)晏殊自己也很欣赏,因此,又把这两句写在另一首诗中,张宗<SPS=2265>云:元献尝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论“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词林纪事》)
张宗<SPS=2265>认为,此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因此只宜用于倚声填词,不应入律诗,有一定道理,但这仍然和其他人认为这两句诗属对工巧流畅一样,都只是从形式着眼。我却认为,对这两句应联系晏殊那首诗去了解,应从诗句的内容方面去欣赏。试想:清明虽已过去,已无复严冬,但春寒不定,冷暖无常,或因惊风,或由骤雨,吹得落红遍地,百花备受摧残,而人们却无可奈何,这是多么令人伤感。诗人有时触景生情,随意写来,妙手偶得之,当时并无深意。但由于诗句描写了一些带有普遍的深刻的意义的景物,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所以有的诗句往往会超出其本身原有的内涵,也超出作者的本意,而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两句诗就是如此,燕子是候鸟,身穿乌衣,年年飞去又飞回。这种常见的现象,一经入诗,便觉隽永有致,回味无穷,以后就常被人们引用,但已不单单指燕子,而是对一些好象眼熟的事情、人物都说“似曾相识”。有时也用于贬意,对于旧调重弹、老谱翻新一类的事,人们也说是“似曾相识”。鲁迅先生曾说过:“战斗正未有穷期,老谱将不断地袭用”。老谱虽然被改头换面,但是人们对之仍然是“似曾相识”,一眼看穿。老谱可以不断被翻新袭用,但人们战斗却未有穷期。一句诗能引起这许多联想,恐怕是晏殊和王琪始料所不及的吧!
一九八一年五月
读书小札
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