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原来由保尔·哈维爵士(Sir Paul Harvey)编写的参考书自一九三二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读者欢迎,多次重印再版。虽然这部书过去有过一些修改、增补,但基本轮廓和内容没有动。最后一版是一九六七年出的。今年四月出版了由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来布尔(Margaret Drabble)主编的崭新的一部《牛津英国文学之友》,也受到读者的欢迎。
五年前,牛津大学出版社决定要彻底改编一下《牛津英国文学之友》这部书。原因是这部书出版后证明它很有价值,读者众多,但五十年来没有什么大修改。到现在已同目前英国文学界的情形和读者的需要产生了距离。五十年来出现的新作家、新作品需要加进去,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来对文学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部书就得在这方面赶上时代才行。比如过去认为不重要不值得写进去的作家、作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些作家作品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影响很大。这些都得补写进去。而过去认为有必要写进去的名字,现在看来已没有什么价值,就得去掉。这么彻底的改动工程很大,由谁来做呢?原先的作者保尔·哈维爵士是个退休的政府公务员,对有些作家作品有他自己古怪的看法和偏爱。过去由他也修改过几次。有一次他甚至把名酒和名牌汽车这些词都加了进去,幸亏后来又修改时很明智地去掉了。这回彻底修改得要挑一个有学问深度,但又得有朝气、有干劲、没有什么世故的顾虑,勇于谈自己看法的人。
玛格丽特·德来布尔生于一九三九年,因此她在书中没有把自己包括进去:原先编书时有一项硬性规定,即凡是在一九三九年后出生的作家都不写进本书。这规定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但又是很有必要的。玛格丽特·德来布尔在剑桥大学毕业,当过一阵演员后就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是《夏日的鸟笼》,受到批评界和读者的好评,后来接着又写了很多小说,获得过好几项文学奖金。在文学创作上她有一定经验,有独特风格,从而就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她又比较年轻,敢于谈自己的意见,初生之犊不怕虎,还没有养成崇拜权威等等的恶习。因此她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
玛格丽特·德来布尔五年前突然收到一封信,叫她去见牛津出版社的人选委员会(英国各单位雇佣人都由一个人选委员会决定,经大家公开讨论才能收用一个人,以避免托人情之类的漏洞)。她当时心里想,她是牛津大学对头剑桥的毕业生,这首先就是不利条件。第二她自己本身又是小说家,在编写时别人一定觉得她会有偏向。第三,她又是个女的。虽然说现在是不讲宗派,男女平等,可是她怀疑这些牛津的“老八板儿”大概老脑筋还没改过来吧!其实她是多虑,这些老八板儿早已学乖了。他们同她一见面,一谈话就已经拿定主意,大家没有分歧意见。后来谈话的气氛十分轻松,他们把旧版的《牛津英国文学之友》中的错误和过时的观点拿出来取笑,并对她说:“你无论如何要比这强得多吧?”
果然他们找对了人。玛格丽特·德来布尔五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作出了成绩。她有一个秘书,还有大约五十个有关人士对书的一部分内容供稿。她编写了或改写了大约有九千条解释,读起来顺口,使人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她对名气大的作家并不迷信,而是按照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英国已故作家毛姆(著有《月亮和六辨士》,有中文译本)当初名气可谓大矣,他的著作印数很多,他的戏剧有一阵占满了伦敦市中心的许多剧场,简直可以同肖伯纳相比。还有很多他的作品被拍成电影,在影视界有很大影响。在这部《牛津英国文学之友》中,对毛姆的介绍比过去的版本增加了许多。但玛格丽特·德来布尔在最后还是老实不客气地指出:毛姆对自己的评价——充其量是一个二流作家,是恰当的。
在这部新版的参考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新名字,例如金斯利·艾密斯(Kingaley Amis),洛依·福勒(Roy Fuller),菲力浦·拉金(Philip Larkin)等当代英国文学中的知名人物。这本书对科学幻想小说以及给小孩子看的连环画的作者给予了重要地位。这代表了对文学看法的改变。过去一般人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现在从它们的客观影响来看,又从它们对文学形式的贡献来看,它们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过去的偏见应该纠正。此外,近些年来在文学研究上出现的新想法、新理论诸如结构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漩涡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等都有阐述。
当然,玛格丽特·德来布尔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无所不知的人,因此书中很有些令人置疑的地方,也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例如乔治·奥威尔妻子的名字就拼错了,艾力克·林克雷特这小说家的出生地弄错了等等。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极有用的参考书。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的或有绝对权威的东西,因为这就是客观存在。但是,却可以经过时间来逐步使其完美,越来越完美,而始终没有止境。
由此我也想到中国文学界。中国文学之丰富人所共知,但却缺少一部类似的参考书。我认为中国的学者专家们应该编写一部这样的文学参考书。其中的观点看法不要求绝对正确,也不要求包罗万象,允许有些个人偏见(这是免不了的),那么我想一定能写出来。有了一本书,将来修改起来就有了基础。这样一部参考书不但可供专业学生参考,也可以使普通读者享用,把中国文学的宝库整理开放给广大群众。
《牛津英国文学之友》第五版自今年四月问世以来虽然受到好评,但也挨了不少骂,挨了不少批评。那些批评意见有些我认为很正确。这本书当然不是什么绝对权威,而只是一部非常有用的参考书、一部读来有趣的书而已。正如玛格丽特·德来布尔自已说的:“这下子我一辈子都得听人家批评抱怨了。”这是多么正常自然的现象啊!要是光有赞扬没有批评倒会使人怀疑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本书还是畅销。刚一出就销售了十四万五千册,比一般最畅销的通俗小说还卖得快。牛津出版社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原先他们把价格定在十五英镑一册,还唯恐赔本,现在他们不必怕了。目前又要再印两万五千册。这本书也将在美国出现,售价每册三十五美元,比在英国的价格几乎高一倍。
牛津出版社的人一看这本书如此成功,他们紧接着就要搞法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国文学之友,再加上古典文学和儿童文学,搞成一整套文学之友。他们的雄心是要把这一整套书都编成电脑软件在世界市场推销。到那时,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任何资料诸如作品、作家、书名、故事情节、人物名等等,只需用手指一按就能呈现在眼前,文学研究者或普通读者就会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了。
一九八五年六月于伦敦
亢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