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根据明代人李诩著《戒庵老人漫笔》卷五内“二张遗迹”条所载:“钱塘张天锡中天顺壬午科乡荐,授教谕,以诗文雄吴越间。纵情不羁,常留于余乡顾山周氏,走笔为其家作《不识堂论》,顷刻席上成万言,然未尽豪人之致。惟《听月记》一篇足录也。”
以此可知,明代也有一个张天锡,名锡,号天府谪仙,钱塘人,中天顺午科乡荐,与题宫素然《明妃出塞图》一诗的张锡完全相合。郭沫若先生之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郭老在一九六四年《文物》第七期《谈金人张<SPS=0915>的<文姬归汉图>书后》中谈到《明妃出塞图》的题诗者张锡说:“这诗是有点感慨时势的,‘颇觉良工心独苦,老夫对画伤今古’两句说得很明白。作者不仅在‘伤古’而且在‘伤今’。这正是明末清初人口吻。”根据李诩的记载,则张锡是明代天顺间人,不是明末清初人,更不能与金代《草书韵会》作者张天锡混为一谈。至于诗句反映出时代气息,这由于张氏“授教谕,以诗文雄吴越间。纵情不羁”,常寄寓于江阴县顾山周氏家中,据《江阴县志》的记载,明初顾山周氏富甲江南,张锡为周氏作文,“然未尽豪人之致”,故而在他的诗句中流露出感慨时势气息,郭老之疑到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涣释。
补白
张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