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个学科,包括史学领域在方法上都大量吸取了当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否定和扬弃以往那种僵硬、机械的决定论,也有一些西方学者抱历史相对主义观点,以致否定历史真理和规律的存在。我们坚信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对规律的承认与否,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具体纷杂的历史发展中认识规律,如何辩证地把握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正因为这样,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常常引起人们深深的关注和思考,诸如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延续达二千多年?近代工业发明为何在西欧封建社会(而不在东方)脱颖而出?为什么在中世纪社会结构大致相同的国家,建立资本主义的时间和发展道路会有巨大的差别?为什么封建国家乃至现代国家会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演变的动力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演变》一书的作者不拘泥于前人的方法和结论,而是另辟新路,在研究社会结构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人类历史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反杜林论》)从古罗马到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社会生活的经济到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这真是一张纵横交错的历史巨网,“一旦进入整体研究,在我们面前马上展现一张巨大的因果网络。它不仅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包括它的全部历史。”(12页)作者坚持在事物的发展的普遍联系中去发现规律,灵活地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组织理论在史学研究方法上可说是一种创新。
如果说作者的研究方法给读者以方法论上的启迪,那末作者提出的“社会结构调节原理”则使人感受到了逻辑的力量,更确切地说是哲学的力量。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最精彩、最核心的思想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要相互适应。”(16页)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子系统互为因果,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圈;在其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形成了社会的适应态,由于其内容、组织方式和适应方式的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社会结构及其不同的演化过程;由于其相互调节的功能异化造成社会结构的畸变,而且最终不能容纳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作者强调的并不是由经济结构单方面决定政治、意识形态和整个社会结构及把孤立因素分析上升到整体结构分析的观点,对于理解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差异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容纳程度,社会结构演变的整体原因,发展过程和道路,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研究纲领,它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随着科学的新发现而改变自己的形式(19页)。当然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继续开拓,比如象进一步从哲学上阐发“社会结构调节原理”,它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我们期待着作者和其他学者的新的探索。
(《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金观涛、唐若昕著,“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四月第一版,1.26元)
品书录
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