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长篇小说不象以往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那样,往往局限于一个村庄、一支部队,最多写到一个战略区、一个军区的抗日斗争,看不到抗日战争的全局;也不象以往的作品那样都是正面写抗战,视点固定,作者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上,颇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在这部小说之前,周而复的《南京的陷落》是最早写出的我国抗日战争的“全景文学”。就这一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有开创性的作品,但由于作品未能把“广角镜”式的扫描战争全局和战争中个人命运的叙写结合起来,因此在打动读者的心弦方面还有所欠缺。《月落乌啼霜满天》的特点就在于,它既写出了抗日战争的全局又描写了战争中的个人命运,以童霜威这一国民党高级官员及其一家人在抗日战争中的际遇为贯串,叙写了抗战初期日寇一方、国民党一方、共产党一方以及国际上的英美德意苏等各个方面的矛盾纠葛,“力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实地再现那段多棱多角的历史(作者《后记》)。这一艺术构思,使作品能既从抗日战争全局的高度上鸟瞰抗战初期我国的众多角落,又能从抗战初期不同人物的个人命运上具体而微地刻划各种各样的人物,于是写出了既是全景式的又是个人命运历史发展式的交响乐型作品。战争制约了、影响了每个人的命运,而各个人在战争中作为的合力又推动了战争的发展,“战争和人”的主题在这一艺术构思里得到了体现。
邵荃麟曾说过,矛盾往往集中在中间人物身上,这是有道理的。《月落乌啼霜满天》除青年军人童军威、共产党人柳忠华的形象外,其余人物大多如生活中的芸芸众生那样,各自从事着他们认为是应当做的工作和斗争,他们彼此斗争着,冲突着,他们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合力又推动着历史。在这些人物中间,童霜威是一个集中了抗战初期众多矛盾于一身的人物;写好了这个人物,那个时代的众多矛盾和生活真实也就揭示和展现在读者面前了。在小说里童霜威是作为这样一个中间人物来描写的:他早年留学过日本,但他始终是一个爱国者;他回国后当过教授,有很高声望,但后来又投身仕途。他被国民党中的派系排挤下台,但对国民党的高层领导又寄予希望;他曾经和是共产党员的妻子柳苇离婚,但在柳苇被国民党枪杀后,他又不时怀念柳苇;他自命清高,但当别人对他行贿赂时,他也半推半就地接受颇大数额的赃物;他拥护抗战,但认为敌强我弱,对抗战胜利缺乏信心;他受到冷遇,心怀怨恨,但对于日寇特务要他为中日和议牵线搭桥却加以拒绝,甚至不愿参与由国民党最高当局授意的中日议和活动,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良心。但他又害怕轰炸,不愿到重庆参加抗日斗争,宁愿龟缩到“孤岛”上海,对抗战采取观望态度……。作家抓住童霜威这一人物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心理描写,通过童霜威与各方面人士交往的描绘,再现了国民党的腐败,再现了“西安事变”后全国抗日形势的变动,收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月落乌啼霜满天》在结构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不是起承转合式的,也不是意识流式的,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流动,将小说分为八个有机组成部分。表面看来,不如传统长篇小说的结构那样紧凑,但段与段之间紧密有机的联系,人物与人物之间象链条一样彼此连接形成的众多人际关系,却使全书的结构既显得自然,又具有一种内在的丝丝入扣。
小说在思想内容上也有自己的追求,它并不是仅仅只为抗日战争史作注脚,而是通过抗战初期生活真实的描写,通过童霜威及其人际关系的描写,表现出人生就是斗争,人生就是选择的思想倾向。人生就是斗争,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童霜威对人生的斗争,采取逃避的办法,但斗争却偏偏把他一次次地卷入其中,迫使他在斗争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斗争中他渐渐体会到了人生是一个不断的选择,但他的家庭出身,历史教养,人生观、思想方法使他在选择时老是犯错误。小说结束时,他又错误地选择了退缩到“孤岛”租界里去的生活道路。全书所贯串的这一思想倾向,使这部反映五十年前历史斗争生活的小说,不仅具有了历史感而且也具有了时代感。也因此,作品获得了与过去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不同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月落乌啼霜满天》,王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第一版,4.65元)
品书录
陈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