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的第一辑共六种:《柏林洪堡大学》、《格廷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筑波大学》,以及裘克安编著的《牛津大学》、洪丕熙编著的《巴黎理工学校》。其中,尤以后两种最擅胜场。旧时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曾有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介绍一所著名的学府,如果见物不见人,只是热衷于描述校舍的宏丽、科系的设置,却忽略了作为这一学府灵魂的大师们,决不可能是成功的。裘著与洪著的成功,就在于对后者的叙介致力尤多,而文字隽永幽默的风致,倒还在其次。牛津大学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她的特异之处,不只在于导师制、学院制和注重通才教育,更在于她的那种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包括古老而奇特的习俗。曾经有人说,牛津导师所做的,就是召集几个学生来,<SPS=2021>着烟斗喷烟,“被系统地喷了四年的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者。”连林语堂当年去了一趟牛津,也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害得他回国来发了一通“空气教育”的妙论。裘著不仅再现了牛津的这一氛围,而且叙述之中,间发议论,益人心智。如作者认为“在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人们倾向于认为中世纪整个是‘黑暗世纪’,并贬低经院哲学……十九世纪的某些浪漫主义者又走到另一个极端,把中世纪的一切估计得过高。实际情况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这确实是十分平正通达的议论。巴黎理工学校则是法国一所古老而常新的名牌大学,她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炮火之中。“不要学者,要技师”,成为汲汲事功的革命者创办这所大学的宗旨。而“把阅读和数理的训练作为灵魂或曰精神的军式体操来运用的”拿破仑,则要把这所“学者的苗圃变为武士的讲习班”。洪著通过对在学者的狂放不羁与军人的严整顺从两种规范挤压下训练出的人才的描述,精采的展现了这所学校近二百年的历史。其行文炼句,幽默从容,颇饶风趣,更增加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在世界教育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如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英国的剑桥,美国“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中的诸多名牌大学等等,这套丛书尚未予以介绍。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其后各辑对此都能作出精采的评述,使人如倒食甘蔗,愈往后愈入佳境。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取士的途径,科考也就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重心之一。历代文人记载、描述有关科考的材料是丰富的,解放以来,整理、研究著述也出版过几种,但把这些材料收集在一起,加以综合考察,并对蕴含其中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思维特点、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加以探讨研究的学术著作,却似乎没有出现。这也许与我国的研究者通常是学有专攻,无法兼及史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有关。但要再现一个时代丰富生动的社会文化风貌,进行科学研究,仅仅偏于一隅,显然也是不行的。可喜的是,现在已有一些学养深厚的学者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课题,为文化史整体研究作奠基工作了。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傅璇琮先生新著《唐代科举与文学》即体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意识。著作抓住唐代科举这一环节,通过对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力图从比较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来认识唐代文学和唐代知识分子的特有风貌。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倾向,在几年前傅璇琮先生所著的《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中已有所显露。在这本新著中,这种宏观研究的意识及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就更为突出了。同时本书作者扎实的资料功夫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著作问世。
曾国藩是清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由于他血腥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我国史学界一直把他作为历史反面人物加以否定。但在封建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曾国藩却是一个所谓“忠孝节义,中兴重臣”的正面人物。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应该重新评价曾国藩。对历史人物的肯定或者否定固然是一个大问题,但对于象“曾文正公”这类在中国封建文化中颇具典型性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加以研究和认识,恐怕比争论给他们戴上顶什么帽子更有意义。岳麓书社准备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将给这种研究提供较完备的资料。这套全集目前已出版《日记》《诗文》两种。
新时期文学十年以来,文学作品的创作势头如潮水奔涌,评论文章随之滚滚而来,同时,评论文章的结集也日益增多。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生活的痕迹》就已经是曾镇南同志的第二本评论文集了。曾镇南堪称中青年评论家中的多产者,反应灵敏,艺术感受力强是他的特点,他的评论也大都在艺术分析中注重社会学的内容,因此更能引起比较广泛的反应。《读书》读者服务日展出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宋诗钞》(全四册)、《元诗选》(全八册),两种书都是清人选编,都是首次整理铅字排出。宋诗为宋词所掩,元诗为戏曲、散曲所掩,显得光彩暗淡,然而,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仍然是不可忽视、不能偏废的。就宋诗和元诗的比较来说,宋荦在《元诗选》序言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宋诗多沈<SPS=0065>,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以晚唐论,则宋人学韩、白为多,元人学温、李为多。”这话不无道理。尤其应重视的是《元诗选》中收录了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如耶律楚材、萨都剌等,他们深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血脉中又流着北方少数民族强悍的血液,所作诗歌,多具有轩昂雄浑的气概。
我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而不通古天文历法,就很难全部读懂,这实在是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已故贵州大学张汝舟教授在古天文学领域中,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言,他的古天文观点和推演方法已逐渐为文史界所重视。浙江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是其天文历法方面的论文选集。书后附印张汝舟教授的弟子张闻玉同志的《古代天文历法浅释》,为初学者指点门径。
上海译文出版社继《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之后,新近又推出《当代学术思潮译丛》第一批十种。这套丛书由上海青年学者编辑而成,他们广搜博览,精选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反映社会科学新学科、新思潮、新观点的名著编辑出版,选题颇具匠心。《系统、结构和经验》是论述系统哲学的重要专著。说到当代西方哲学,人们往往视分析哲学为英美哲学主流,其实不然。诚如黑格尔所言,哲学乃时代精神的体现,面对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当今技术和社会,应运而生的是探索“整体的或系统的和有关最一般本质的研究方法”,即系统哲学。本书作者拉兹洛是美籍匈牙利裔著名系统哲学家,素有“在哲学方面进行系统思维的先锋”之誉,他在这部书中广泛吸收控制论、信息论、完形心理学、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运用新的方法和思维结构,将人的感觉的、科学的、艺术的乃至宗教的经验归于一统,对人类经验和精神现象的领域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无独有偶,在心理学领域也出现了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的学派,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言,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短期的历史。在心理学的短暂历史上,要数影响最为广泛的心理学流派,当首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华生、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如果称精神分析说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思潮,行为主义为第二思潮的话,那么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作第三思潮。《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拈出马斯洛思想精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斯洛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说强调人的行为的内在的决定因素,行为主义强调外在的环境决定因素,马斯洛则以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人的问题;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畸形的变态心理,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普通的人,马斯洛则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即自我实现的、不断发展的那一部分人。由此可见,第三思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是对精神分析说和行为主义的突破和扬弃。尤为突出的是,第三思潮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潜在的、跨文化的、终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而且可以用科学来证实这些准则。第三思潮是否能如马斯洛自言实现一场“关于人的能力、潜力和目标的观念变革”,展现一种“人的潜力和命运的新图景”,现在作结论尚为时过早,然而说它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恐怕并不言过其实。如果说人的自我认识正在经历着变革,那么人对他所生存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在日益更新。《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框架。长期以来,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构成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片面追求利润增长、崇尚数据、图表、定量分析的经济学说。本书作者声称一种新的世界观即将诞生,它最终将作为历史的组织机制取代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这就是熵的定律。所谓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它表明能量只能不可逆转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对人类来说从可利用的到不可利用的状态,从有效的到无效的状态转化。物理学意义上的熵,就是这种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能量的总和。作者视熵定律为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宇宙最高哲学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人类历史江河日下,任何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的耗尽。由此,作者设想一种可减慢熵的增长、延缓走向“热寂”速度的低熵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追求,生活俭朴,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成了警世名言。总之,机械论世界观以持久的物质增长为出发点,而熵的世界观则以保存有限资源为思想基础。这种世界观是否正确,作者观点是否有偏激夸大之嫌,我们暂且不论,就作者上述惊人之语而言,对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沉湎于物质享受的西方人来说,熵世界观不啻于晨钟暮鼓,颇能发人深省,起警世作用。对第三世界国家寻求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乏启迪作用。此外,《大众传播模式论》介绍了四十八种代表性传播模式,清晰描绘了五十年来传播学发展的轮廓,对致力于传播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参考著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正如这套丛书的编者多为青年学人,这套丛书的译者也多为学有专长的青年,译笔通畅,书前均有言简意赅、分析中肯的序言,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书中内容。
王森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画家和思想家。一九三四年,他写就《近代二十家评传》,在许多出版社顾虑其内容涉及共产党人而不敢受理的情况下,奋然自费印行。如今,承书目文献出版社将其重印,使我们得窥这部著述。作者所评诸家,非一代宗师,即各学专家,乃详采言行,细大不捐,以简捷之言,叙繁复之事,并陈成败而不稍掩功过。于诸人思想演变,主张同异,或相反而相成,或矛盾而互著,尤能寻根溯源,洞烛幽微,堪谓传主知己,无愧信史称誉。
由美国伯恩斯教授和拉尔夫教授合作编写的《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出版),从预告到出书恐怕已经让人们期待得过久了。可喜的是,本书第一卷终于在近期面世。这部多卷本的百万言巨著容纳了从史前社会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除了资料丰富、语言生动等特点外,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还注意到历史的继承性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影响,而写得比较全面和成功的部分则是有关中世纪欧洲的部分。第一卷所包括的是“历史的黎明”、“古典时代的世界”、“中世纪早期”三部分。
意大利的灿烂文化曾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尚未出版过一本系统介绍意大利文学方面的书籍。近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文学史》(张世华著)可略补此阙。它记载了自罗马文学起源至本世纪八十年代的意大利文学发展史,介绍了二十多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一百余位主要作家,并略述其代表作品的不同特点。书中还择要选译了部分名著片断。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