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巴西球王贝利有句口头禅。每当有人问他你的哪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读书》在读书界的地位,就是让我们放开胆子说,它也不能与贝利在足球界的权威相比。但若注意,这本小小的且无名流领衔的《读书》杂志,在我国报刊出现的频率却不算低。比如,美国学者赵浩生先生,在同《文汇读书周报》记者谈话时(载该报第二十一期)就认为,“在国内应该多办一点象《读书》、《文汇读书周报》这样的报刊。以适应国内日益高涨的读书热。”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则于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刊出专文,讨论图书评介问题。在此文中,读者华然同志提出,《中国社会科学》在编发图书评介文稿时,“可以参考《读书》杂志的经验”。总之,读书需要书评,书评首推《读书》。这大体已是国内读书界的一致看法。
说了这些又不免有些担心,拙文倘蒙刊出——但愿——《读书》是否会蒙老王卖瓜之嫌呢?作为可能性,当然不能排除。但我同时认为,这里还用得上贝利的口头禅:“下一个”。道理很简单,时下对书评的重视,今后必将有更进一步的要求。由此,不仅读者将会发生一定的分化,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刊物也必将被召唤到读书生活的中心,并且现在的读书刊物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分工。如果这个预测是科学的或者有点科学性,《读书》当然也就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或曰“下一个”的问题。
我以为,《读书》宜雅不宜俗。须要指出,“俗”在这里并不含有那种望文即知的贬义,“雅”则更非晦涩艰深的学究气。事实上,年来新刊新报虽如雨后春笋,但唯独书评或以书为主题的报刊,仍然是那几家或少有增长。不仅如此,书评之是否被承认为学术成果,至少到目前还是个科研对象。这说明,“俗”的既要大发展,“雅”也同样有个升级换代的问题。径直说,正正规规地办一个高水平的书评杂志,已为大势之所趋。但是,正象经济战线铺设新摊不如技术改造一样,尔后的《读书》朝此一方向迈进,看来不仅是人之所望,同时也是较有条件向此进取的。《读书》的“下一个”或曰宜雅不宜俗,正乃此之谓也,
我们也不能不承认,现在的书评作者实在还不能称队伍,不过是一些散兵游勇而已。要真正做好这个“下一个”的文章,书评不但要有自己的队伍,而且小股的游击队也不敷需要。因此,组织队伍,自然就是重视和加强书评工作,进而也是促使书评走向繁荣的必要前提。但不知,现在兴起的对书评重视云云,除舆论倡导外,还有哪些具体措施否?如为否,我们的读者、作者和编者倒不妨于此抒抒高见,以共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伟大的事业。
读者·作者·编者
孙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