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生活,大抵也体现出“诗哲”的品格。笔者曾见过一组海德格尔晚年相片,摄的是黑森林深山中一间孤独的木屋和海氏在那里居住的生活场景。那风光,那路和屋,风雪和草木,白云和蓝天,特别令我心驰神往,觉得委实是一个诗意地运思的场所。
也许正是在那里,在那群山深处杳无人迹的林中路上,在那座或风雨飘摇或阳光沐浴的木屋里,海德格尔把思想当作写诗,把写诗当作悟道。于是才有他的诗意盎然的《林中路》、《走向语言之途》等诗学名作,也才有他的独具一格的吟咏:《从思的经验而来》。据海氏自称,《从思的经验而来》(Aus der Erfahrungdes Denkens)这组诗吟成于一九四七年。英译“作为诗人的思想家”(The Thinker as Poet)。诗的标题就挑明了这诗乃出于“思”,乃是“思”之诗。
道路和惦量
阶梯和道说
达于独有之行
无碍无顾
去担当追问重任
你孤独之路
系于不在场者
这是序诗。是海氏对自己独一的无可比拟的运思道路的反省和自白。看来海德格尔是认命了。思想的事情往往是,思想家作运思的追问愈深愈远,他也就愈不能发现同道中人,也就愈有入于荒野丛林之寂寥感。真正的思想家终究免不了孤独。其所以孤独,倒也并不完全在于思想家往往怪诞,往往异乎寻常,往往天马行空,曲高和寡;更深刻的原因恐怕还在于:真正伟大的思想家敢于大胆冒险,先行探入人类精神的遮蔽的源头和深渊处。
况且,诗哲海德格尔又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这个时代被称为“现代”,被称为“新时代”(Neuzeit);这个时代本质上已进入了黑夜,根本已无光明可言。海氏在组诗的第一首这样写道:
当晨曦静穆地吐展于群山之巅……
世界黑夜从未通达
在之澄明
吾人迟暮
未蒙神之恩泽
吾人早出
难及在之光亮
方兴未艾
在之诗是吾人
迎向一颗星辰
——唯这一颗星辰
运思乃幽闭你自身于
独一之思
遂有一日静息
如星辰悬于世界天穹
“吾人”乃是置身于“新时代”的人们。而所谓“新时代”未必就比旧时代更光明些,更在白昼中;恰恰相反,这“新时代”却是“世界黑夜”(Weltnacht)的时代,一个了无光亮的时代。之所以黑夜,之所以了无光亮,乃是由于上帝的“缺席”。(在今天,到处都在议论“上帝之死”,甚至于在东方。因为变成了一种流行的议论,便难免有些轻浮。应该说,我们东方人对于尼采的“上帝死了”的叫喊终究不会有切肤的同情)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上帝的在或不在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因为上帝乃世界的光源,只有上帝能说“要有光……”海德格尔就此说道:“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上帝可见地和明确地把人和物聚集到它那里,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逗留嵌合起来。但在上帝缺席这回事上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不光诸神和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已黯然熄灭。”(《林中路》第265页)无神圣感,这本身标志着现代生命的沉沦。神圣乃是超拔人世的真正光亮。这绝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谈论。
“吾人”正是处于神祗远遁、神圣消逝,同时“存在”(“在”)的光亮又蔽而不显的“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里,可见“吾人”落入了一个左右不是的狭缝,因此活得窘迫难堪,貌似富有,实则贫困潦倒,并且于此贫困潦倒的境况竟还毫无自觉——悲哀莫过于此了。这一现代生存处境乃是一个危险的深渊。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我们必须承受这个世界的深渊;但同时需要有勇于先行入于此深渊的人。但在普遍地麻痹不觉的时代里,谁还敢于挺身冒险,入于深渊去识破时代之贫困的真相,去探索世界的光亮的本源呢?
这个“谁”就是“吾人”本身,而首先是“吾人”当中的诗人。海氏借荷尔德林的诗发问道:“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答曰:“在贫困时代里作一个诗人意谓:吟咏着去照看隐遁的神的踪迹。因此,诗人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林中路》第268页)在海氏眼里,荷尔德林是这贫困时代的诗人的“先驱者”,特拉克尔和里尔克也可列入贫困时代里担负了本真使命的诗人行列中。诗人,唯有诗人,才是敢于大胆冒险入于那深渊的人,才能向我们告知神的去向和消息,才能向我们昭示出“在”的天命和真理。世界不可或缺神性,而此神性断不是旧日上帝,因为上帝之死已成宿命;诗人所道说的神圣乃是“在”的无蔽,诗人所吟唱的光明乃是“在”的澄明——“方兴未艾,在之诗是吾人!”
于是“吾人”就要迎向一颗星辰。唯这一颗星辰牵引我们,让我们诗意地运思,运思地作诗。运思(denken)本就是作诗(dich-ten)。“在之诗”即“在之思”。“诗”、“思”合一。
暮色降临,夕阳斑驳地映入森林,
以金色光辉沐浴树干……
吟咏和远思同源
皆系诗之近邻
出之于在而通达在之真理
其血脉关系令吾人想起
荷尔德林对林中树的吟咏:
林中树木巍然矗立
长相毗邻却彼此不识。”
海德格尔关于“诗、思合一”的思想绝不是一个轻佻的、浪漫的主张。这其中有深意。它实际上预示了当代西方文化的一个动向。眼下西方人文思想家正在着力思考和实践的消除思与诗,即哲学和文学之间的界线的工作,无疑是海氏的努力的一种继续。这一点很值得注意。
思与诗,哲学与文学的分野乃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的分野。“思”是哲学和科学的事业,是知性思考和逻辑论证,乃一项“学究事件”;而“诗”即文学,属于感性,情感和想象的领域。西方传统文化的主流大体上是一种抑“诗”(感性想象)而扬“思”(知性逻辑)的文化。古希腊大哲柏拉图早就把诗人逐出了他那个以哲学家为王的“理想国”。诗的地位和处境,向来很不妙。意大利哲人维柯称他的时代(十七、八世纪)为“知性时代”,他对于在知性时代即科学时代里能否出现伟大的诗和诗人,很有些悲观。黑格尔也断言:艺术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在西方,“思”的方式应该是十分的发达的了。然而海德格尔却断言:
吾人一向未达思之畛域
思趋迫向吾人
这是怎么回事?西方人有“思”的工具——逻辑,有“思”的活动方式——哲学和科学,怎么能说“吾人一向未达思之畛域”呢?原来,海德格尔所说的“思”与传统或一般理解的“思”是大异其趣的:
思之伟业
大相径庭于学究事体
——鲜有人与闻于此!
确实让人闻所未闻!科学向来被认为是格物求知的明晰的“思”的方式,但海德格尔却说“科学并不思”;哲学向来以“思”的严密,以天衣无缝的推理和演绎为自豪,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哲学是趋迫运思的“三大危险”中“恶劣而糟糕的危险”:
山风时强时弱,隆响于木屋之椽,
恶劣天气即将来临……
三大危险趋迫运思
美好而有益之危险
乃吟咏诗人之将至
不祥而激烈之危险
乃运思本身
它必反抗自身而思
却难得这般行为
恶劣而糟糕之危险
乃是哲学方式
那么,海氏眼中的“思”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思”?它何以与传统的哲学和科学的“思”相区别?解答这一问题,仍旧要凭海氏本人的“思”。
海氏的“思”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区分,即他所谓的“本体论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本体论差异”就是“在”(das Sein)与“在者”(das Seiende)的差异。在者在;在者之在非在者。可以“知”(科学的、逻辑的“思”)在者,可以在知性逻辑上“说”在者;但不可以“知”在者之在,不可以在逻辑上“说”在者之在。倘坚持要说“在”,就免不了同义反复:“在是在”。本体论(Ontologie)按其本义乃“在论”,论究“在之为在”。传统本体论(传统形而上学)却在逻辑水平上(知性方式)去说“在”,不可“说”而强“说”,遂入歧途。换言之,传统本体论没有坚持“本体论差异”,根本不分“在”与“在者”,或干脆把“在”也当作一个“在者”来加以“知”。一旦在逻辑水平上“说”“在”,就已经把“在”当作一个在者事物了。这样“说”出来的“在”,往往是一“在者”,诸如“最高实体”,“理念”,“上帝”,“绝对精神”等等。于是,传统本体论实际乃一“在者论”而非一“在论”。传统本体论的历史,甚至整个西方文化史,就是一部“在”之被遗忘的历史。
概言之,传统哲学和科学都是逻辑地去“知”和“说”在者事物,去“算计”在者事物。这种“知”和“算计”岂能充“思”之美名?又岂能触着本源性的“在”的边际?根本上的“思”或者说源始意义上的“思”乃“在之思”:
夏日彩蝶栖于花朵之上,双翅敛闭,
随花朵并舞于草地薰风中………
凡吾人内心之勇气
无非是一种回响
其源出于在的召唤
在集吾人之运思
入于世界游戏
万物于运思中
遂成独一容缓之态
忍耐培育雅量
有伟大之思者
必有伟大之迷误
这一“在之思”在早期海氏的生存论本体论中就是“在之悟”(Seinsverstandnis)。(顺便指出,区分“海德格尔I”和“海德格尔Ⅱ”的做法是很不合海氏本人的意见的。这种区分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仿佛有两个不同的海德格尔似的;而海氏本人在一次与日本学者的谈话中一再重申了他的思想主题即“存在与语言”的一贯性以及他的思想道路的连续性和可回溯性。参见《走向语言之途》第85页以下)伽达默尔曾指出,海氏所说的“悟”是“人类源始的实行方式”。谓其“源始”,并非意指时间上多么古老,毋宁说有“整一”、“完满”、“根本”的含义。倘按通常的做法把人的心智或活动分为知、情、意三维,那么,这里的“悟”或“思”便不属于这三维中的任何一维。它是未分化的心智的源始整一性,是人类的源始整一的活动方式,是知、情、意这些分化了的心智活动维度所从出的源始统一性。所“悟”所“思”即是“整一”,即是超出具体、个别和相对的在者事物之外的绝对的“在”。凭着“在之悟”或“在之思”,人才可能臻至“在”的境界即超越境界。
这样一种“在之思”或“在之悟”乃是诗性的。尽管运思的诗性久已横遭科学知性的歪曲、挤迫和掩盖,其使命一如既往——
铃铛丁当自山谷之斜坡上传来,
那里牛群悠然漫游……
运思之诗性依然蔽而不显
运思之诗性彰现处
有如半诗性之智性虚幻
久而久之矣
而运思之诗
实乃在之地志学
在之地志学
以在的真实到场
公布着在之行止
诗性之思或运思之诗当然不是知性逻辑式地去“知”或“说”“在”,而是要把“在”的踪迹行藏,把天命的消息公布和传达出来。因此运思之诗才是“在之地志学”(thetopology of Being),仿佛是一种四处跟踪、记载、传达“在”的位置动态和揭示相貌的活动。
哲学和科学的知性方式与诗性的“在之思”是多么格格不入。在通向“在之思”的道路上,我们首先要制限知性哲学方式,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迷误,自觉到我们的“知”和“说”的局限,我们的“语言的局限;唯如此,我们才能“退遁出哲学之范围”,才能正视我们去向于“在之思”的事业:
冬夜暴风雪撕扯着木屋,清晨
山间风景静寂于皑皑白雪覆盖之中……
唯当吾人无能于道说
那必归于无言之事
远思之道说
将静息于其自身所是中
这一无能将带领运思
正视其事业
无论在何种语言中
达乎言辞被说出者
终非被道说者本身
彼乃一种运思
每每出乎意料——
何种惊奇究其玄奥?
但在这“世界黑夜”的时代里,思者(Denkende)或诗人(Dich-tende)是罕见的,因此他们必然寂寞于世——“运思者越稀少,写诗者越寂寞”;因此他们必更容易误入歧途——“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误”。此乃伟大的寂寞,伟大的歧途,伟大的迷误。唯有敢于入于歧途的人,才能踏上正道。
海德格尔,这位西方世界的不无东方色彩的世纪智者,在充满歧途的林中路上孜孜探索,以求解技术时代的人类精神的普遍病根和人生真正的超越境界。他对于西方文明的深刻独到的诊断和批判启人深思;他的质朴独一、诗意蓬勃的玄奥运思,他关于天地化生、天、地、神、人辉映合一的世界理解,也确实令我们东方人感到知己般的亲切——这也是海德格尔引起远方中国的莘莘学子的持久而强烈的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从思的经验而来》末尾一阕,表达和实践了这位当代诗哲的具有东方式的质朴品格的独一之思——
森林伸展
溪流欢腾
岩石持存
雾霭弥漫
草地期候
泉水涌流
山风盘桓
祝祷冥思
(海德格尔《从思的经验而来》一诗见于英文版《Poetry,Language,Thought》,New York,1975)
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