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称宇宙形成前的迷<SPS=0711>态为“浑沌”。《论衡》:“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元气未分”,自然指不清或不明。又《庄子》寓言道,中央之帝曰“浑沌”,有“<SPS=1123>”,“忽”两帝凿之,结果,七窍凿成而“浑沌”死。七窍象征着聪明,聪明生而“浑沌”死,则“浑沌”之为“糊涂”明矣。古传说中且有“浑沌”之物化者。《神异经·西荒经》称:“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两目不见,两耳不闻,有腹而无脏,有肠直而不旋,集物经过。”这不就是“糊涂虫”么?再从声韵言,“糊涂”、“浑沌”,不过一声之转。
由此,当可对郑桥桥之“难得糊涂”一语作一新解:“难得糊涂”即“难得浑沌”。《释文》引李轨云:浑沌“此喻自然”。故“难得浑沌”,之深层义实为“难得自然”。道家以“自然”为贵,郑板桥谓之“难得”,从本质言,岂非道家思想之延伸乎?
补白
石鹏飞